[发明专利]一种超细晶贝氏体高强钢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6581.1 | 申请日: | 2009-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2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姚连登;李红斌;赵小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32 | 分类号: | C22C38/32;C22C38/38;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细晶贝氏体 高强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结构钢,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晶贝氏体高强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控制轧制技术的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普及。这一时期具有诸多技术特点。①轧制技术应用,开发了所有轧机均能应用的系统;②有意识地应用两相区轧制改善性能;③利用奥氏体中温区细晶粒再结晶,提出再结晶控制轧制理论(Recrystallization Controlled Rolling RCR);④Ti和Nb、V的复合的利用,Ti可抑制奥氏体再结晶,形成TiN抑制晶粒长大和控制硫化系夹杂物形状;⑤相变强化的应用,利用相变控制的组织细化和铁素体中的位错和亚晶界强化。美国Climax Molybdenum Co.的Smith等提出通过添加0.2%~0.4%的Mo,抑制铁素体、珠光体相变,形成微细且晶界呈针状的非等轴铁素体组织,即所谓的“针状铁素体钢”。1972年在克力夫兰召开的“低碳钢的处理特点”研讨会上,英、美、日、法等国发表了研究低碳贝氏体钢和针状贝氏体钢的论文;⑥大内千秋在控制轧制后,快速冷却钢板,然后再进行空冷(Interrupted Accelerated Cooling IAC)。对于添加Nb、V、Ti的钢,IAC冷却速度为10℃/s时,强度比相同条件下空冷钢材提高50~100MPa,微观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组织细化和析出强化提高了钢的强度。采用适当的加热温度和控制轧制条件,细化铁素体晶粒可增加韧性;⑦NKK的OLAC(On-line Accelerated)装备应用。工厂生产发现,精轧温度降低的同时强度也降低,可能因为低温下,变形奥氏体的淬火性降低;⑧冷却设备开发。
1985年,日本NSC公司开发了CLC,NKK公司开发了OLAC,KSC公司开发了MACS,SMI公司开发了DAC-1,KSL公司开发了KCL。冷却方式有通过型(progressive)、同步型(Simultaneous)、约束型(Closed)和非约束型(Open);⑨向TMCP技术发展。通过将板坯在较低温度奥氏体化、在相变点附近或者两相区轧制、低碳化和Nb、V、Ti等微合金化、超低S含量或进行Ca处理提高延展性、加速冷却形成细化的组织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细晶贝氏体高强钢及其制造方法,采用低碳微合金成分体系,通过控轧控冷,充分利用轧制过程中的位错强化和细晶强化,超细晶贝氏体高强钢板屈服强度超过690MPa,抗拉强度超过780MPa,夏氏冲击功Akv(-20℃)≥120J。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细晶贝氏体高强钢板,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3~0.06%、Si:0.05~0.90%、Mn:1.30~2.00%、Cr:0.05~0.25%、Nb:0.03~0.08%、Al:0.02~0.04%、Ti:0.004~0.020%、B:0.0010~0.0020%、Zr:0.01~0.03%、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Si含量符合下面的公式:
13.14C+14.21Nb+6.32Cr+680B-1.98Mn<[Si]<12.22C+9.87Nb+8.11Cr+1210B-1.25Mn;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0.20%。
钢板的屈服强度大于690MPa、抗拉强度大于780MPa、夏氏冲击功Akv(-20℃)≥120J。
低裂纹敏感性钢板的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可按下式确定:
Pcm=C+Si/30+Ni/60+(Mn+Cr+Cu)/20+Mo/15+V/10+5B
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是反映钢的焊接冷裂纹倾向的判定指标,Pcm越低,焊接性越好,反之,则焊接性越差。为了避免裂纹的产生,必须在焊接前对钢进行预热,焊接性越好,则所需的预热温度越低,反之则需要较高的预热温度。一般认为,当Pcm≤0.25%时,80公斤级(屈服强度690MPa)钢可以实现不预热焊接。
本发明超细晶贝氏体钢高强钢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按上述成分冶炼、浇铸成连铸坯或钢锭;
2)加热,加热温度为1080~1180℃,保温时间为120~180分钟;
3)轧制,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轧制;
在第一阶段轧制过程中,开轧温度为1050~1150℃,当轧件厚度到达成品钢板厚度的2~3倍,在辊道上待温至820~860℃时开始第二阶段轧制;
在第二阶段轧制过程中,道次变形率为10~25%,终轧温度为770~8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65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