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电驱动变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1183.9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9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殷承良;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7/12 | 分类号: | B60K17/12;B60K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 变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技术领域的车辆驱动系统,具体是一种车辆电驱动变 速系统。
背景技术
日趋紧张的世界能源和不断加强的人类环保意识使得汽车安全、节能和环保 等问题日益成为当前的汽车技术发展主题。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 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而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的研 发重点。电驱动变速系统是上述几种新能源汽车类型必不可少的驱动系统,但现 有的存在以下缺点:驱动系统功能不够全面,只能在车辆的特定速度区域实现高 效运行,高效性不能覆盖整个车辆的运行速度范围;驱动系统不能兼顾车辆不同 运行阶段的功率需求和扭矩需求。驱动系统结构复杂;控制策略复杂,各系统动 力难于协调匹配一致,整个系统难于工程化实现。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01176122,名 称为: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客车,该系统连接汽车驱动 桥,包括:机械动力系统、电气动力系统,所述机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辅动 力电机、电控离合器、主动力电机,所述电气动力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及控制电缆,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辅动力电机、电控离合器、主动力电机为依次同轴联 接,所述动力电池通过所述控制电缆连接于所述辅动力电机与所述主动力电机。 但该驱动系统没有减速机构,因此电机不能设计成高速电机,降低了电机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电驱动变速系统。当
该驱动系统不接发动机时,可作为纯电动车辆的驱动系统,具有驱动效率高 的特
点:当该驱动系统与发动机一起工作时,可作为高度混合的混合动力车辆驱 动系统使用。
本电驱动变速系统结构和工艺简单,控制难度低,系统可靠性高,系统制 造成本低,降低了车辆燃油消耗的同时也保证了车辆的动力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第一箱体、第一自动离合 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制动器、第二自动离合器、第一变速机构、第三自动离 合器、第二箱体、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制动器、第四自动离合器、第二变速机构, 第一自动离合器和第三自动离合器的输出轴分别穿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然后 与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的动力输出齿轮同轴固定连接,第一电机和第二 电机的输出分别经第二自动离合器和第四自动离合器后与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 变速机构的输入齿轮连接,第一电机制动器和第二电机制动器分别设置在第一电 机和第二电机转子与各自箱体之间,第一电机制动器和第二电机制动器分别与第 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固定连接,第一自动离合器的输出轴是第三自动离合器的输入 轴。
所述第一自动离合器输入轴外接动力。
所述第三自动离合器的输出轴与车辆的后桥或驱动部件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通过电缆连接电机控制器和为其提供能量的动力 电池组。
所述第一变速机构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变速机构为第二行星齿 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的特点是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大、传动平稳及 传动效率高。行星齿轮机构的应用使得整个驱动系统的功率分流、功率匹配和变 速功能更加完善。
这使得本发明结构具有如下特点:由于变速机构的存在,第一电机和第二 电机可以设计成高速电机。在相同的功率需求条件下,这种电机的结构可以设计 得非常紧凑,而且体积小,重量轻,容易实现集成化和工程化,尤其适合在客车 上安装,具有非常好的实用价值。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的减速比可以分 别根据发电工况的需要和车辆最高车速的需要进行设计,从而可以灵活调控车辆 在不同工况的扭矩需求和功率需求,使得电机的工作效率更高。在接有发动机的 情况下,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对于发动机可以有不同的自由度。当发动机高速 驱动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停止转动,消除电机的反电动势的影响和扫膛。 的危害,节约能源,同时利于系统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车辆电驱动变速系统解决了 单个电机和变速机构无法顾及的车辆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对电机高功率,高扭 矩,和高效率的需求问题。本发明实现了功率分流和变速的目的,进而将实现发 动机(在接有发动机的情况下)、电机和动力电池组三者之间的良好的能量匹配和 最优控制,进一步减少了车辆的使用成本,降低了燃油消耗率,提高了车辆的动 力性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11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