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群体永久性标记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53556.6 申请日: 2009-06-22
公开(公告)号: CN101926291A 公开(公告)日: 2010-12-29
发明(设计)人: 章龙珍;庄平;刘鉴毅;张涛;赵峰;冯广朋;黄晓荣;侯俊利;闫文罡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
代理公司: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代理人: 欧阳俊立
地址: 20009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人工 养殖 中华鲟 幼鱼 群体 永久性 标记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人工繁殖中华鲟标记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鲟(A.sinensi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一种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至今约2亿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称。作为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分布面窄,数量稀少,现已处于濒危状态。由于水利工程的建筑阻断了中华鲟的产卵洄游通道,迫使少部分的亲鱼在下游江段产卵繁殖,部分亲鱼性腺退化不能繁殖,产出的少量鱼卵还由于敌害鱼类的大量吞食,只有不到10%鱼卵能够孵化出膜,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急剧下降。从1981年至1999年的19年间,中华鲟幼鲟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80%和90%,资源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2年,经过科研的攻关,实现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1983年,中华鲟幼鱼开始向长江放流。从1983年至2008年间不完全统计,已向长江放流共计700多万尾不同规格的中华鲟幼鱼。在1996年以前放流的中华鲟均未作任何标记。1996-1998年开始用茜素络合物浸泡方法标记部分幼鱼,1998-2002年放流17.56万尾,其中2月龄用微型线码标志(DCWT)标记的有77950尾,14月龄的用挂银牌和(DCWT)双标记的有400尾。1998-2002年4年间回收的稚幼鱼6400尾,回收到标记鱼仅13尾,2003-2008年共放流近90多万尾,被标记鱼只有20多万尾。2009年加大标记数量,放流的26万尾中被标记的中华鲟幼鱼首次达到16万尾,然而还有近10万尾未能进行人工标记。在每年5-8月份,长江口渔民插网误捕到许多中华鲟幼鱼,几乎未收到上游放流的有标记的中华鲟幼鱼。但这不等于误捕的中华鲟幼鱼中没有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在这些幼鱼中一部分是天然繁殖的,还有一部分是经人工繁殖放流的,在人工放流的这部分鱼中,只有少量的打了标记,而大部分幼鱼是未打标记放流的。

近25年人工增值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已达到700多万尾,累计被标记的中华鲟幼鱼不超过100万尾。由于对放流的中华鲟幼鱼缺乏好的标记方法,不能达到全部的标记,致使25年来对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的效果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因为至今为止,在放流的700多万尾的幼鱼中,回捕到带有人工标记的幼鱼寥寥无几。

现有的标记方法包括了1.体外挂牌,这样的标记法数量非常有限,工作量大,而且容易脱落;2.荧光标记法,这样的标记虽然可以达到规模化,但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标记不能长久保存,其次,荧光浸泡标记时,鱼体上最佳标记靶器官是耳石,而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类,内耳中没有耳石存在,只有一些分散的耳沙,不能作为标记靶器官,只能选择骨板、锁骨、鳍条等骨质部位检测荧光标记。检查荧光标记需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需取鱼体带荧光标记的部位,这样必须对每尾鱼进行检查,才能判断是否是人工标记放流的中华鲟,费工,费时,还要有相应的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取样对鱼体造成损伤;3.微型线码标志(DCWT)法,这种标记法,设备费贵,标记时需一尾一尾进行标记,上万尾标记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外观无法判断,检查时也需要仪器设备一尾一尾的检查;4.射频综合标志(PIT标记),这种标记法,将标记物植入鱼体内,外观看不出来,需要用特殊的读卡器扫描才能读出是否是人工放流的中华鲟,成本较高;5.PO-PUP标记,这种标记价格非常昂贵,每个大约在4-5万元之间,他具有三维功能,可以记录中华鲟幼鱼的回游路线及三维空间,只能用于进行科学研究。所有的这些标记方法只能对极少数的幼鱼进行标记,而人工增值放流的绝大多数幼鱼群体得不到标记,这些方法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部分标记方法还会造成鱼体的损伤,影响到被标记鱼的成活。

中华鲟是一种性成熟年龄晚的鱼类,雌性需16-18年,雄性需9-16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在人工增值放流的25年间,从时间上看,被放流的中华鲟已经早已达到性成熟,但到目前为止,在产卵场没有回捕到被标记的中华鲟。在近海,被标记的中华鲟幼鱼的回捕率不足100尾,导致多年来对人工增值放流的中华鲟效果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让人工繁殖培养的中华鲟幼鱼在特定的部位形成特定的形态特征作为永久性标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