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4359.6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游书力;夏纪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11/16 | 分类号: | C07C311/16;C07C311/17;C07F7/10;C07D333/20;C07C69/593;C07B53/00;C07C303/40;C07C67/347;B01J31/24;C07D22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邬震中 |
地址: | 20003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烯炔类 化合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金属铱络合物催化的烯丙基碳酸酯和炔丙基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来制备重要的1,6-烯炔类化合物,该反应可以高效率、高区域及对映选择性地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
背景技术
1,6-烯炔类化合物作为环和异构化反应中研究最广泛的化合物之一,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化学家以1,6-烯炔类化合物作为底物,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的化学反应,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中。[(a)Fürstner,A.;Davies,P.W.Angew.Chem.Int.Ed.2007,46,3410.(b)Lee,S.I.;Chatani,N.Chem.Commun.2009,371.]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是碳碳键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反应之一,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a)Trost,B.M.D.;Van Vranken,L.Chem.Rev.1996,96,395.(b)Trost,B.M.Acc.Chem.Res.2002,35,695.(c)Trost,B.M.;Crawley,M.L.Chem.Rev.2003,103,2921.]。近年来,研究发现铱、钼、钨、铑等过渡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对于含末端烯烃的烯丙基底物可以高区域选择性地生成支链产物。对于在金属铱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许多进展[(a)Helmchen,G.;Lipowsky,G.;Miller,N.Angew.Chem.Int.Ed.2004,43,4595.(b)Hartwig,J.F.;Shu,C.Angew.Chem.Int.Ed.2004,43,4794.(c)Hartwig,J.F.;Leitner,A.;Shekhar,S.;Pouy,M.J.J.Am.Chem.Soc.2005,127,15506.(d)Hartwig,J.F.;Shekhar,S.;Trantow,B.;Leitner,A.J.Am.Chem.Soc.2006,128,11770.]。但是使用含有炔烃的亲核试剂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中还研究非常的少。我们发现,使用铱络合物催化下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基化反应,可以高区域和对映选择性的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实现1,6-烯炔类化合物的高效不对称合成,对此类化合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由烯丙基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炔丙基亲核试剂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以铱络合物作为催化剂,由烯丙基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炔丙基亲核试剂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由手性铱络合物作为催化剂,由烯丙基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炔丙基亲核试剂合成光学活性1,6-烯炔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所述的合成1,6-烯炔类化合物的分子通式是:其中R1、R2任意选自C1-C16的烷基、C3-C16的环烷基;C4-C10的含N、O或S的杂环基或者C4-C10的含N、O或S的杂芳基、芳基、R取代的芳基;所述的芳基是苯基或萘基;R为C1-C4的烷基、C1-C4的全氟烷基、卤素或C1-C4的烷氧基;X为C(CO2R3)2、NSO2R4或氧原子;R3为C1-C4的烷基或苄基;R4为苯基、对甲基苯基或对硝基苯基。
本发明的1,6-烯炔类化合物是以烯丙基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炔丙基亲核试剂为原料,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以[Ir(COD)Cl]2与手性配体作用生成的铱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碱的作用下反应制得,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L为手性配体,Base为上文提到的各种碱及碱和添加剂的组合,Solv.为上文提到的各种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4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甘油糖脂脂肪酶
- 下一篇:用丙烯系弹性体制备的纤维和无纺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