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框架车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7715.X | 申请日: | 200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B60L1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茂泰 |
地址: | 201204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浮式 轨道 巡检 框架 车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磁浮交通领域内的特种车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框架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缺乏一种能以高速巡检运行和以低速测量运行的轨道巡检车。在该领域内设计与制造的轨道巡检车均以轮支撑与驱动,加上导向支撑轮作为车辆安全运行的保障,但是这样的牵引模式车辆不具备高速巡检运行的条件,使得客运线路维护的“天窗”时间过长,影响到客运线路的运输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轨道巡检车具备如下功能:
1)清除轨道上的任何异物,检查轨道功能面(长定子面、滑行面、导向面、供电轨、定位标志板等)的安装与使用情况,检查是否有侵入列车安全运行的限界;
2)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巡检工作;
3)如发现轨道故障应能做维护处理,在短时间内让列车通行;
4)兼备救援事故列车的任务;
5)精确测量轨道偏差,为线路调整工作提供依据。
但是上述的要求却无法集成在一辆巡检车上,原高速磁浮客运车辆的车体结构选择了铝合金挤压型材与三明治铝合金复合板的结构,包括设备夹层作为载荷承担结构。然而这样的车体结构并不适应轨道巡检车的结构要求。首先是设备夹层无法实现,车辆的全部载荷必须以车厢底板承担。其二是必须考虑走行机构上的电机支撑轮所占空间,这就要求部分车载电气设备必须安装在车厢内。
目前急需一种质量较轻、结构合理、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强度与刚度合适的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车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框架车体结构,针对如何实现双牵引模式和集成背景技术中的功能要求为一体的车体结构的技术问题,利用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原有的长定子牵引模式、车辆悬浮导向控制模式、车辆运控地面与车载协调模式、原有的车地通信模式等设计高速巡检功能,利用附加外转子牵引电机作为支撑轮,配置高速视频监视、高速精确测量、升降维护平台、车载混合动力等系统作为创新部分实现低速监测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利用电机轮驱动模式实现自救与客运列车的救援,着重解决实现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框架车体结构,包含:
车厢底板;
车厢结构,其设置在车厢底板上;
升降维护平台,其设置在车厢底板上,位于车厢结构的两端;
车地通信设备安装支架,其设置在车厢底板上,位于车厢结构的两端;
车载混合动力电网设备,其对称设置在车厢底板上,位于车厢结构之内,可均衡整车的载荷;所述的车载混合动力电网设备的外部设置有隔音罩,该隔音罩固定并密封在车厢底板上,防止发电机组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传入巡检车得车厢内影响工作环境;
所述的车厢底板采用框架结构,该车厢底板包含:
底板框架;
设置在底板框架两端的防撞装置,其用于巡检车的牵引与清除轨道上的异物;
设置在底板框架两端的车钩,作为其他车辆的牵引救援使用;
所述的底板框架包含利用横向框架连接的上层框架和下纵梁框架;
所述的上层框架包含依次从内至外纵向平行设置的固定纵梁、底板加强纵梁、电缆布置槽和纵向边梁;
所述的固定纵梁用于固定车载混合动力电网设备,在固定纵梁和车载混合动力电网设备之间可设置缓振橡胶垫,从而减小车载混合动力电网设备的运行震动;
所述的纵向边梁中还设置有气路型材,可简化轨道巡检车的气路系统;
所述的下纵梁框架上还设置有下纵梁;
所述的车厢底板还包含:
车厢底板上裙板,其设置在底板框架两侧,位于上层框架和下纵梁框架之间,作为车厢底板下部安装设备检修盖板,还具备承受其他列车以500km/h速度会车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学载荷的能力;
所述的车厢底板的底板框架的上表面上还包含浇塑的橡胶地板或塑胶地板,一方面可以防油防滑,另一方面可以密封隔离噪声;
所述的车厢结构包含:
车厢框架,该车厢框架比原车厢框架的结构短;
车头,其固定在所述车厢框架的两端,该车头具有前开门,可适应高速磁浮交通车辆以高速运行会车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学载荷;
车厢侧车门,其设置在所述车厢框架的两个侧面;
车窗,其设置在所述车厢框架的两个侧面;
车顶空调,其设置在所述车厢框架的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77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