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聚糖红薯米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8957.0 | 申请日: | 200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1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罗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晶 |
主分类号: | A23L1/30 | 分类号: | A23L1/30;A23L1/2165;A23L1/10;A23L1/20;A23L1/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涪***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糖 红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聚糖红薯米及其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地瓜、红苕、山芋等,属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红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红薯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种植面积约达600万hm2,占世界红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年产量约1.2亿t,占世界红薯总产量的80%以上,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红薯深加工利用率低。据有关部门分析,我国红薯直接作为饲料的占其产量的40%,用于工业加工的占20%,直接食用的占14%,用作种薯的占6%,另有20%的红薯因保藏不当而霉烂掉。我国红薯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较低,未能充分发挥红薯的使用价值,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食品更加看重其保健功能,红薯保健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以红薯为原料的系列食品,可以丰富和扩大人们的饮食文化。
红薯在古代就已经被认识到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传统医学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更有“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使人长寿”之说。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的说法。现代医学表明,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诱发癌症、衰老和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红薯在具有防癌保健作用的12种蔬菜中功效居首位,被誉为“抗癌之王”。红薯具有修复肝损伤的功能,适当食用红薯有助于治疗慢性肝炎。红薯几乎不含有脂肪,所含的热量也较少,100g大米约含1528kJ热量,而100g红薯含515kJ热量,仅相当于同质量大米所含热量的30%。红薯的饱腹感强,不易造成过食。红薯还含有均衡的营养成分,如VA、VB、VC、纤维素以及钾、铁、铜等10余种微量元素。其中纤维素对肠道蠕动可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促进排泄畅通,同时,由于纤维结构在肠道内无法被吸收,有阻挠糖类变为脂肪的特殊功能,营养学家称红薯为营养最平衡的保健食品,也是最为理想而又花费不大的减肥食物。红薯中含有大量的黏多糖蛋白,属于胶原和黏液多糖类物质,对人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既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还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保护消化道、呼吸道及血管的润滑。红薯是一种“生理碱性”食品,它能中和米、面、肉蛋等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起到维持健康人体血液的弱碱性作用。红薯抑制胆固醇的作用最大,为其他植物的10倍。红薯糖蛋白有明显的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
红薯的主要成分一般红薯块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5%左右的糖分,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钙和铁等多种矿物质。红薯中的蛋白质组成合理,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尤其是粮食作物中比较缺乏的赖氨酸含量较高。红薯淀粉的支链淀粉含量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改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国际市场掀起了“红薯热”,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尤其是港澳地区人民对红薯特别钟爱,红薯被称之为“长寿食品”和“太空食品”。
本发明以红薯为主要原料,将红薯具有的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促进排泄畅通、修复肝损伤的功能,尚具有的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护消化道、呼吸道及动脉血管润滑,消除活性氧的防癌保健的功能特性通过加工融合在低聚糖红薯米中,在保持天然红薯营养成分的同时,具有大米的外观和特性,食用方便,适口性好,结构致密、品质稳定、储藏性能优良。
(三)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天然红薯为原料,生产具有较好保健和疗效作用的低聚糖红薯米的方法,为天然红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服务。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晶,未经罗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9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