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钯纳米颗粒/碳纳米纤维复合物、制法及其在电催化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7537.9 | 申请日: | 200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5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由天艳;黄建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82B1/00 | 分类号: | B82B1/00;B82B3/00;G01N27/30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颗粒 纤维 复合物 制法 及其 电催化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钯纳米颗粒/碳纳米纤维复合物、制法及其在电 催化的应用。
背景技术
碳纳米纤维(CNF)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较大的 比表面积、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可作为理想的催化剂载体, 用于催化反应和传感器的制备。以CNF为载体,可显著提高催化剂 的活性和稳定性,制备的金属纳米颗粒/CNF复合材料在电化学生物 传感器和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虽然CNF 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可显著增强催化剂活性,但是目前由于其价 格较高,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还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而且,以前制备CNF的方法中,一般都要用到金属催化剂来催化CNF 的生长,这些金属催化剂经常会残留在制备的产物中。所以在应用 CNF时,都要经过纯化过程,以除去残留的金属颗粒、石墨颗粒和 其它形式的碳纳米材料,该过程较为繁琐。所以,大规模地制备高纯 的CNF是其应用的基础。
电纺技术作为制备纳米尺度纤维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理论和实 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经成功地制备出了聚合物、陶瓷、金 属以及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纤维。人们也对电纺纤维在许多领域的应 用进行了研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电纺聚合物纤维经稳定 和碳化过程,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地制备CNF的方法。由于在制备 过程中不需要引入金属催化剂,所以制备的CNF中没有其它杂质残 留,在应用时不需要繁琐的纯化过程。所以,电纺是制备高纯CNF 的经济高效的方法。
金属纳米颗粒/CNF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2, 3]、自组装法[4,5]、电化学沉积法[6,7]、无电沉积法[8,9]和物理方 法[10]等。由于这些制备方法会破坏CNF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影响 其导电性和稳定性,所以发展非破坏性的制备金属纳米颗粒/CNF的 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H2O2、β-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多巴胺(DA)、抗坏 血酸(AA)和尿酸(UA)是一些与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 对这些物质的分析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各种检测方法中,电化学 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裸的固态电极上,对这些物质的 检测需要较高的检测电位,从而会受到共存的一些电活性物质的干 扰。所以要发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对这些物质进行低 电位的直接电化学检测。
参考文献:
[1]Greiner,A.;Wendorff J.H.Angew.Chem.Int.Ed.2007,46,2-36.
[2]Bessel,C.A.;Laubernds,K.;Rodriguez,N.M.;Baker,R.T.K.J.Phys.Chem.B 2001,105,1115-1118.
[3]Van der Lee,M.K.;Van Dillen,A.J.;Bitter,J.H.;De Jong,K.P.J.Am.Chem. Soc.2005,127,13573-13582.
[4]Carrillo,A.;Swartz,J.A.;Gamba,J.M.;Kane,R.S.;Chakrapani,N.;Wei,B.Q.; Ajayan,P.M.Nano Lett.2003,3,1437-1440.
[5]Han,X.;Li,Y.;Deng,Z.Adv.Mater.2007,19,1518-1522.
[6]Guo,D.-J.;Li,H.-L.J.Electroanal.Chem.2004,573,197-202.
[7]Zhao,Y;Fan,L.Z.;Zhong,H.Z.;Li,Y.F.;Yang,S.H.Adv.Funct.Mater.2007, 17,1537-1541.
[8]Qu,L.T.;Dai,L.M.;Osawa,E.J.Am.Chem.Soc.2006,128,5523-5532.
[9]Arai,S.;Endo,M.;Hashizume,S.;Shimojima,Y.Electrochem.Commun.2004, 6,1029-1031.
[10]Kong,J.;Chapline,M.G.;Dai,H.J.Adv.Mater.2001,13,1384-1386.)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