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功耗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6852.8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9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颜小舟;邝小飞;吴南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L7/193 | 分类号: | H03L7/193;H03K21/02;H03K21/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耗 全差分 双模 前置 分频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低功耗分频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双模前置分频器 实现可编程分频的低功耗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
背景技术
在锁相环频率综合器中,通常是利用一个2N或2N+1分频的双模前置 分频器对压控振荡器(VCO)的输出信号进行预分频,然后通过两个可编 程的计数器对前置分频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计数,并控制前置分频器在2N或2N+1分频模式间周期性的切换,从而实现对VCO输出信号进行任意整 数的分频。双模前置分频器作为一个工作在很高频率下的分频模块,在锁 相环频率综合器所消耗的总功耗中占到了20%到40%。特别是在低功耗的 锁相环频率综合器设计中,双模前置分频器的性能与功耗的优化成为设计 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体系统功耗进一步降低的瓶颈。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低功耗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以 降低双模前置分频器的功耗。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该全差 分双模前置分频器由一个全差分2/3分频器、N-1级串联的全差分2分频 器列和N-1级串联的全差分与非门列构成,全差分2/3分频器的输出与N-1 级全差分2分频器串接,全差分2/3分频器的输入与N-1级全差分与非门 串接,实现2N或2N+1的双模分频,N为自然数;其中,所述全差分2/3 分频器由两个具有或非逻辑功能的高速全差分D触发器构成,该D触发 器具有两个差分数据输入端A和B以及一个差分时钟输入CLK,当时钟 下降沿到来时,D触发器将输出A和B的或非逻辑。
上述方案中,所述具有或非逻辑功能的高速全差分D触发器由一个具 有或非功能的全差分锁存器和一个普通全差分锁存器级连构成,当时钟 CLKP下降沿到来时,输出端将输出A、B端的或非逻辑。
上述方案中,所述两个D触发器的时钟输入为整个全差分双模前置分 频器的信号输入。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串联的全差分2分频器和所述全差分与非门列中 各采用两种不同结构的电路:工作在高频率下的2分频器和与非门,以及 工作在低频率下的2分频器和与非门。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最后一级与非门的输入端连接一个差分信号 MOD,以控制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在2N和2N+1分频模式间切换。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最后一级2分频器的差分输出连接一个缓冲器, 用于将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信号,该缓冲器的电源电压为标准数字电路的 电源电压,能够实现与标准电压单端输入的数字电路模块的接口。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低功耗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的优点是:
1、由于电路中所有模块都采用全差分的电路结构,使得整体电路在 低电压下仍然能够工作在很高的频率,有效的降低了电路的动态功耗。
2、由于采用了不同结构的2分频器和与非门,从而实现了电路中静 态功耗的合理利用,使得电路在功耗和性能上都满足设计要求;全差分的 信号传输有效的抑制了电源和地的共模噪声。
3、利用模型仿真的结果显示,该结构的前置分频器所消耗的功耗是 其它工作在相同频率下的前置分频器的10%到20%,有效的降低了低功耗 锁相环频率综合器中其它模块的设计压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低功耗全差分双模前置分频器结构框图;
图2是分频器工作在32分频模式下(N=5),电路各节点的波形图;
图3是分频器工作在33分频模式下(N=5),电路各节点的波形图;
图4是本发明采用的具有或非功能的全差分D触发器(Dff_nor2)实 施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采用的工作在高频率下的全差分2分频器(Div2_HS) 实施电路图;
图6是本发明采用的工作在低频率下的全差分2分频器(Div2_LP) 实施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68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