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7394.X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4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滨士;胡振峰;董世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25D5/06 | 分类号: | C25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佩兰 |
地址: | 10007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孔类 零部件 电刷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刷镀技术,具体是指一种内孔电刷镀的装置及方法。该方法针对的是内孔类的零件,它既适用于对新品件的强化,又适用于对磨损件的修复和再制造。
背景技术
电刷镀是一种表面加工工艺,它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金属或非金属制品的表面上,形成符合要求的平滑致密的金属覆盖层。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电刷镀技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们对镀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金属镀层的应用已遍及经济活动的各个生产和研究部门,在生产实践中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电刷镀技术在具体应用中还主要停留在手工刷镀阶段,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刷镀效率低,镀层质量不稳定等缺点。
再制造是维修的产业化,它与一般意义的维修的一个区别是,维修的对象是零散待修件,它的数量很少,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而且各零件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无法制定统一的工艺规范。而再制造的对象是批量的规范的待修件,它们在进行再制造之前统一进行了预处理和预加工,因此待修部位相同,待修要求一致,可以制定统一的工艺规范进行批量化的再制造,可以像制造业一样针对某一零件建造再制造的流水线。在这个背景下,电刷镀的自动化也就势在必行了,而目前所欠缺的是刷镀的自动化装置和工艺方法。
内孔类零件(如发动机的连杆、缸套等)是最重要的零件类型之一,它与外圆类零件(如轴、轴承、密封环等)共同组成运动副,实现零件的相对运动和动力传递。内孔类零件的失效以磨损和变形导致不能满足尺寸要求为主,因此,对该类零件的修复主要是恢复其配合尺寸和表面性能。但目前采用的修复技术还不理想,主要的缺陷在于,刷镀时镀笔的阳极一般采用石墨,无法向镀液中补充金属离子,随着刷镀过程的进行,镀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逐渐降低,沉积速度和镀层质量也逐渐下降,当金属离子浓度低于原液浓度的40%时,镀液就不得不报废了,而报废的镀液需要严格的排放处理。因此,需要针对内孔类零件的特点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简便、有效、经济、快速,而且能够批量化再制造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内孔类的零件开发出一种内孔电刷镀的装置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包括内孔刷镀专用镀笔1、至少一个待镀工件2、工件装夹密封装置3、镀笔转动装置4、注液装置5和电源;
其中,该内孔刷镀专用镀笔1包括笔柄18、笔体19和绝缘横梁17;该笔柄18包括笔柄主体110、悬挂部111和夹持部112,该悬挂部连接笔柄主体上方,该夹持部连接笔柄主体下方;该夹持部下端夹持一阳极16;该笔体由至少两板体14与刷毛15组成,该刷毛15设于该板体14外侧表面上,该至少两板体平行设于该阳极两侧,该至少两板体上端与该笔柄主体连接;该至少两板体下端和阳极底端均设于该绝缘横梁17上且相互不接触;该笔体19的宽度大于待镀工件2的内径2~6mm;
该工件装夹密封装置3包括具有排液口33的底座32、密封垫圈34、顶盖36和至少两个固定螺栓35,其中该顶盖36中部具有通孔38;
该待镀工件2的内孔外缘形状与底座32的上缘和顶盖36的下缘相符和,其置于底座32和顶盖36之间,并通过密封垫圈34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顶端开口的容器37,该固定螺栓35将底座32和顶盖36固定连接;
该镀笔转动装置4包括电机43、升降台41和底座49;该电机43固定于升降台41上;该电机43的转轴与该内孔刷镀专用镀笔1的笔柄18连接;该固定了待镀工件2的工件装夹密封装置3置于该底座49上,通过升降台41的控制,该内孔刷镀专用镀笔1可插入容器37或从中取出;
该注液装置5位于容器37的开口上方。
上述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中该阳极16优选由待刷镀的金属制成。
上述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中该刷毛15优选为猪鬃或马尾材质制成。
上述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中该装置还可包括数控系统。
上述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中该有排液口33可安装有自动分液盘和排液电磁阀。
上述内孔类零部件电刷镀的装置,其中该阳极横向直径或宽度优选不小于待刷镀内孔类零件内径的1/5且与所述板体不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3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西红花葡萄糖苷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电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