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740.4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操建华;吴大勇;王海燕;唐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J5/22 | 分类号: | C08J5/22;C08L27/16;C08L27/20;D01F8/04;D01D5/00;H01M10/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偏氟 乙烯 丙烯 共聚物 纳米 纤维 聚合物 电解 质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 解质膜,其是由静电纺丝法制备得到的,其特征是:所述的共混纳米纤维聚 合物电解质膜是含有电解液的共混纳米纤维膜,所述的共混纳米纤维膜是由 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材料构成;其中,聚偏 氟乙烯占共混纳米纤维膜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0~90%,偏氟乙烯-六氟丙烯 共聚物占共混纳米纤维膜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0~50%;构成共混纳米纤维 膜中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与聚偏氟乙烯 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之间的孔隙率为45~80%;
所述的电解液是由溶质LiPF6及溶剂碳酸乙烯酯、二甲基碳酸酯和二乙 基碳酸酯构成;其中在浓度为1摩尔的电解液中的溶剂碳酸乙烯酯∶二甲基 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的重量比为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 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其特征是:共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对所述电 解液的吸液率为210~3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 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其特征是: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 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与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 维之间的孔径为0.2~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 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其特征是: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氟丙 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的直径为300~7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 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其特征是:所述的聚偏氟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 2×107;所述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4.77×1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 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其特征是:所述的聚偏氟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2×107; 所述的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4.77×105。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 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1)纺丝液的配制
将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 丙酮的混合溶剂中,在45~50℃下磁力搅拌后得到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的共混纺丝溶液;其中,共混纺丝溶液的质量浓度为8~14%, 聚偏氟乙烯与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的质量比为1∶1~9∶1;
2)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 维膜
将步骤1)制备的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混纺丝溶液置于静 电纺丝设备的注射器中,固定好与注射器相连通的喷丝头与滚筒接收器之间 的距离,在注射泵的作用下共混纺丝溶液以恒定的流量注射进喷丝头中,在 喷丝头与接地的滚筒接收器之间施加高压,共混纺丝溶液在静电作用下产生 射流,在滚筒接收器上得到共混纳米纤维膜,干燥;
所述的高压是7~15kV;
3)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水分含量<1ppm,O2含量<1ppm;将步骤2) 由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制备得到的共混纳米纤维膜,在室 温下浸泡于浓度为1摩尔的电解液中,取出,得到聚偏氟乙烯和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共混纳米纤维聚合物电解质膜;
所述的电解液是由溶质LiPF6及溶剂碳酸乙烯酯、二甲基碳酸酯和二乙 基碳酸酯构成;其中在浓度为1摩尔的电解液中的溶剂碳酸乙烯酯∶二甲基 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的重量比为1∶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合溶剂中的N,N- 二甲基甲酰胺与丙酮的质量比为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74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升降梁输送器
- 下一篇:闪锌矿结构和纤锌矿结构CuInS2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