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管内等电聚焦和剪断吹出培养测定微生物等电点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4834.4 | 申请日: | 200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屈锋;蔡波太;马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47 | 分类号: | G01N27/447;C12Q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管 聚焦 剪断 吹出 培养 测定 微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一种微管内等电聚焦和将微管等分剪断,再吹出微生 物进行培养,测定微生物等电点的方法,属于生物分析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具有表面电荷和两性特性,具有等电点(pI)。微生物表面 电荷和等电点特性是由微生物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的氨基酸残基、糖 蛋白和脂类等分子的总体带电性质所决定。因此,不同微生物以及不 同生长代谢状态时的微生物均可用其表面电荷特性以及等电点特性 进行表征。研究微生物表面电荷的带电特征,可表征微生物自身的生 理生化特性,并对研究其生长代谢状态、检测和表征微生物表面的生 化反应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已有毛细管电泳方法主要是将 微生物样品进行等点聚焦分离,以初步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通过比较 微生物样品与等电点标记物迁移时间的相对关系估算等电点。此等点 聚焦方法需要经过复杂的进样步骤,且不能直观地检测到活体微生物 和准确测定微生物等电点。目前生物学尚没有通用的确定微生物等电 点的测定方法和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简单、快速、直观判断微生物等电点 范围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微管内等电聚焦和剪断吹出培养测定微生物 等电点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微管内等电聚焦和剪断吹出培养测定微生物等电 点的方法,具体测量步骤为:
1)用0.1M盐酸对微管壁进行冲洗,去除管壁上附着的杂质;然 后将体积分数为4%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和体积分数为0.1%的甲基纤 维素加入无菌水,向其中加入微生物样品,浓度为105cfu/ml,构成 样品溶液,注满微管;一端插入阴极缓冲液,另一端插入阳极缓冲液, 然后加10~25KV的恒定电压进行聚焦,待电流平稳后,聚焦完成, 停止加电压,使微管内部形成连续pH梯度的两性电解质。
其中微管材料为熔融石英、光纤或高分子聚合物,内径 25~1000μm,长度20~200cm。
2)将微管取出,根据所加两性电解质形成的pH梯度与微管总长 的线性关系,对微管进行等分剪断,使每段微管指示了一定的pH范 围。
3)用无菌水将微管内溶液吹出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 对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菌落观察,根据有菌落生长的微管在总管长中所 处的位置来确定微生物的pH范围,即等电点范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自由溶液等电聚焦操作简单,对所用微管要求不高,无需对 微管内壁进行修饰和复杂的前处理。
2)检测方法采用细菌培养的生物学方法,成熟可靠。
3)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直观,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各种微生物 等电点测定,并可用于微生物菌种的筛选。
附图说明
图1为微管内充满溶液示意图;
图2为微管内等电聚焦完成示意图;
图3为微管等分剪断示意图;
图4为每段微管内液体吹出培养示意图。
其中1-检测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将熔融石英毛细管(100μm i.d.柱长52cm)用0.1M HCl冲 洗5min。
用磷酸盐缓冲液(PBS pH 7.0)将菌样制成菌悬液。使用时用PBS 溶液稀释至105CFU/ml浓度,并加入4%两性电解质(Ampholine, pH范围3.5-10.0)和0.1%甲基纤维素制成细菌样品。
2)用手动泵向毛细管内注入制备好的细菌样品,使用阴极缓冲 液20mM NaOH,阳极缓冲液20mM H3PO4,加15kV进行聚焦。聚 焦15min后,电流趋于平稳,聚焦完成,停止加电压。
3)轻轻水平取出含细菌溶液的毛细管,将毛细管等分切断,每 4cm长为一段,52cm共切成13段,则每段对应的pH范围为0.5。 用无菌水将每段的样品液吹出至已灭菌的固体LB培养基上进行细菌 培养,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细菌培养条件为37℃恒温培养18~24h。 对培养结果进行观察。在pH范围为6.5~7一段毛细管吹出的样品, 有微生物E.coli JM83菌落生长,而其它平板及空白对照组均无菌落 生长,从而可以确定微生物E.coli JM83的等电点在pH 6.5~7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48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线溶剂反萃取法
- 下一篇: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