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丁基橡胶三釜汽提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7203.8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8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胡畔;丁文有;陈茂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10/12 | 分类号: | C08F210/12;C08C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基橡胶 三釜汽提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丁基橡胶三釜汽提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第一次汽提,
由溶剂和卤化丁基橡胶组成的物料,进入汽提釜A(1)进行第一次汽提;一次汽提所得到的气相物料经过过滤器A(4)、换热器B(10)后输出;一次汽提所得到的重组分物料通过进料泵A(12),进入下一步的汽提釜B(2);
b.第二次汽提,
进入汽提釜B(2)的物料,进行第二次汽提;二次汽提所得到的气相物料依次通过过滤器B(5)、喷射器组A(7),经气相返回线A(15)返回汽提釜A(1);二次汽提所得到的重组分物料通过进料泵B(13),进入下一步的汽提釜C(3);
c.第三次汽提,
进入汽提釜C(3)的物料,进行第三次汽提;三次汽提所得到的气相物料依次通过过滤器C(6)、换热器A(9)、分离罐(11)及喷射器组B(8),经气相返回线B(16)返回汽提釜B(2);三次汽提所得到的重组分物料经过进料泵C(14)输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釜汽提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第三次汽提釜和第二次汽提釜得到的气相物料分别进入第二次汽提釜和第一次汽提釜上的下部,所述的第一次汽提釜和第二次汽提釜得到的重组分物料分别进入第二次汽提釜和第三次汽提釜的底部;
所述汽提釜A(1)、汽提釜B(2)、汽提釜C(3)设有底部搅拌器;
所述汽提釜A(1)、汽提釜B(2)、汽提釜C(3)的操作压力为0.01~0.2Mpa。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釜汽提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喷射器组A(7)气相入口(17)的吸入气量与进料口(18)进料量之比为1∶25~45;
所述喷射器组B(8)的气相入口(19)的吸入气量与进料口(20)的进料量之比为1∶400~50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釜汽提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汽提釜A(1)搅拌转速为55~100转/分钟,搅拌器形式为四~六叶直桨形或四叶45度斜桨形;
所述汽提釜B(2)和汽提釜C(3)的搅拌转速为45~85转/分钟,搅拌器形式为四叶45度斜桨形。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之一的丁基橡胶三釜汽提方法的装置,包括汽提釜、过滤器、喷射器、换热器、分离罐和进料泵,其特征是:
汽提釜A(1)顶部的气相物料输出口通过管线依次与过滤器A(4)、输出管线相连;汽提釜A(1)的重组分物料输出口通过管线依次与进料泵A(12)、汽提釜B(2)中部的进料口相连;
汽提釜B(2)顶部的气相物料输出口通过管线依次与过滤器B(5)、喷射器组A(7)相连,然后经气相返回线A(15)与汽提釜A(1)相连;汽提釜B(2)底部的重组分物料输出口通过管线依次与进料泵B(13)、汽提釜C(3)中部的进料口相连;
汽提釜C(3)顶部的气相物料输出口通过管线依次与过滤器C(6)、换热器A(9)、分离罐(11)及喷射器组B(8)相连接,然后经气相返回线B(16)与汽提釜B(2)相连;汽提釜C(3)底部的重组分物料输出口依次与进料泵C(14)、输出管线相连。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釜汽提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气相返回线A(15)返回至汽提釜A(1)底切线向上400mm处;
所述气相返回线B(16)返回至汽提釜B(2)底切线向上400mm处。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釜汽提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喷射器组A(7)、喷射器组B(8)中心线的安装位置位于汽提釜A(1)、汽提釜B(2)、汽提釜C(3)顶部切线1.5米以上。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釜汽提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过滤器A(4)、过滤器B(5)、过滤器C(6)的有效过滤面积为进料管内截面积的2~5倍,滤网为20~40目。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釜汽提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换热器A(9)底部的安装位置高于分离罐(11)顶部切线1.5米以上;
所述换热器B(10)底部安装位置高于汽提釜A(1)顶部切线2米以上。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釜汽提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喷射器组A(7)、喷射器组B(8)中心线的安装位置位于汽提釜A(1)、汽提釜B(2)、汽提釜C(3)顶部切线1.5米以上;
所述过滤器A(4)、过滤器B(5)、过滤器C(6)的有效过滤面积为进料管内截面积的2~5倍,滤网为20~40目;
所述换热器A(9)底部的安装位置高于分离罐(11)顶部切线1.5米以上;所述换热器B(10)底部安装位置高于汽提釜A(1)顶部切线2米以上;
所述进料泵A(12)、进料泵B(13)、进料泵C(14)进口处PH计顶部探头探入位置设置在测量管道近管壁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2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