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9014.4 | 申请日: | 200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3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商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商宁 |
主分类号: | F02N11/00 | 分类号: | F02N11/00;F02N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云瑞;杨宗润 |
地址: | 10261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应急 起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的起动装置领域,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冬季,由于气温低,车凉,尤其是柴油车的发动机,往往难以起动,有的甚至于 起动不了,为此,常采用一些简单办法,如拖车,给水箱加热水,或提高燃油温度,个 别的还有用火烘烤,不仅很不方便,而且明显存在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装置,将电瓶通过转换开关相互关联在一起,通过 提高汽车发动机的起动马达的起动电压,实现应急起动汽车发动机;能克服现有技术中 存在的不足,既便在严寒的冬季,特别是对于柴油车,也能顺畅的一次起动汽车发动机, 配装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采用的技术方案:
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装置,包括电瓶,起动马达及点火开关,其特征在于:还有 用于调控正常起动运行与应急起动的转换开关,电瓶通过转换开关相互关联式连接在供 电电路中,在转换开关的控制下,能为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提供所需要的应急起动电 压;所述应急起动装置的供电电路结构有两种,一种为在应急起动发动机时,车内供电 系统的供电电压均处在应急起动发动机时的应急起动电压状态下,或者为另一种,在应 急起动发动机时,只有汽车发动机的起动马达的起动电压处在应急起动发动机时的应急 起动电压状态下。
有益效果:
汽车发动机的应急起动装置,通过提高汽车发动机的起动马达的起动电压——应急 起动电压,实现应急起动汽车发动机;在冬季,特别是对于柴油车,能顺畅的一次起动 汽车发动机,最长3~5秒钟即可,而且不影响汽车正常供电,配装简单、使用方便,安 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应急起动发动机时,车内供电系统均处在应急起动电压状态的供电电路结构 图;
图2、应急起动发动机时,只有汽车发动机的起动马达的电压处在应急起动电压状 态的供电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进一步详加说明;图中示为打铁接地;
如图1所示,图中第一转换开关K1处在应急起动发动机时的状态,第一转换开关 K1为双刀双位型,a刀的m、n两位分别与b刀的g、f两位同步变位;第一电瓶1的正、 负极分别接a、b刀,同时正极接车用电器5,并且通过点火开关3接起动马达4;第二 电瓶2的正极同时接a刀的m位和b刀的f位,负极接b刀的g位的同时,接通车内供 电,或打铁接地,a刀的n位为空位;两电瓶的电压应相等,应急起动发动机时两电瓶 为串联,发动机起动后及运行时两电瓶为并联;此种电路结构尤其适用于化油器型向发 动机供燃油的,尤其是正常供电电压为12V的车型。
如图2所示,图中第二转换开关K2处在应急起动发动机时的状态,第二转换开关 K2为三刀双位型,c刀的①、④两位分别同时与d刀的②、⑤两位、e刀的③、⑥两位 同步变位;第三电瓶6的正极接e刀的⑥位,同时通过点火开关3接起动马达4,负极 同时接第四电瓶7的正极、d刀以及e刀的③位;第四电瓶7的负极接c刀;第五电瓶 8的正极同时接c刀的①位和d刀的⑤位,负极接c刀的④位的同时,接通车内供电, 或打铁接地;e刀接车用电器5,d刀的②位为空位;第四电瓶7与第五电瓶8的电压应 相等,应急起动发动机时三电瓶为串联,发动机起动后及运行时为第四电瓶7与第五电 瓶8并联后再与第三电瓶6串联;此种电路结构尤其适用于电喷型向发动机供燃油的, 尤其是供电电压为24V的车型。
转换开关的双位功能为,一位为应急起动发动机时所需的应急位,一位为正常起动 发动机及运行时的正常位,以应急位应急起动发动机之后应及时转为正常位。
由于汽车电瓶多为12V的倍数,电瓶匹配时除应满足应急起动电压及汽车正常供电 电压需要外,还应满足功率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急起动汽车发动机时,供给起动马达的应急起动电压为正常起动电 压的1.5~2.0倍,既要能确保实现应急起动,又不能因应急启动电压过高而损害起动马 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商宁,未经商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9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