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胞-组织培养大规模生产膏桐植株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4822.X | 申请日: | 2009-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2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许继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继宏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昆明科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行健 |
地址: | 650222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组织培养 大规模 生产 植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苗的培养技术,具体涉及通过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大规 模生产膏桐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膏桐(Jatropha curcas L.)又名麻疯树、小桐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地区,我国有栽培或半野生。膏桐为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多分枝,速生, 喜沃土壤,酸性土或钙质土均宜生长,耐0℃左右的低温及轻霜,抗风力强。 以前膏桐多栽培作围篱及供观赏,种仁含油脂约50%,可作润滑油、制皂等用, 并可催吐下泻,但有毒,忌食。近年来,工业上用膏桐籽油或经改性的膏桐籽 油作为生物柴油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因此大规模生产膏桐植株对生物能源的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栽培或半野生的膏桐繁殖方法,一般是通过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繁 殖周期长,成本高。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如根、茎 段、叶、花、幼胚等,在无菌试管中,配合一定的营养、激素、温度、光照等 条件,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由于其条件可以严格控制,生长迅速,一个月左右 即为一个周期,因此在植物的生产上有重要应用价值。专利号为 200510048718.9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通过组织培养大规模生产膏 桐种苗的方法,可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但其繁殖速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和 可能。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技术是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具体做法就是把植物细胞从试管通过三角瓶转移到微生物发酵的大型发酵 罐里,给予适当的条件进行培养,使植物细胞像微生物一样在发酵罐里大量繁 殖,但细胞培养方法成本高。虽然申请号为03135614.1的中国专利文件公 布了一种“细胞-组织的培养方法”,以求提高增殖率,降低培养成本,但其技 术方案只能用于铁皮石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组织培养大规模生产膏桐植株的方法, 既具有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的优点,又能克服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缺点,为膏 桐的人工繁殖、脱毒苗生产、培育优良品种开辟高效的途径。
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膏桐细胞悬浮培养:将膏桐组织研磨后接种,加入1~3倍重量的细 胞悬浮液体培养基,容器放入旋转式摇床,于温度25±2℃,黑暗条件下进行 膏桐细胞悬浮培养2~4天,摇床转速为80~130r/min,细胞悬浮液体 培养基是:MS+6-BA 0.2~0.5mg/L+NAA 1~6mg/L+LH 0.5~1.5mg/L+ 蔗糖19~22g/L,PH值5.8~6。膏桐组织的研磨最好使用砚体。
2、对培养的膏桐细胞进行细胞生长测定。可将增殖的细胞悬浮液倒入有 滤纸的布式漏斗,抽去培液,再用蒸馏水洗涤,然后进行细胞生长测定。
3、丛芽增殖培养:选取生长进入静止期的膏桐细胞,接入固体的丛芽增 殖培养基,光照强度1000~2000LX,丛芽增殖培养基是:MS+6-BA 0.1~1 mg/L+NAA 0.1~1.5mg/L+蔗糖20~30g/L,用质量比为0.5%~0.8%琼脂 固化,PH值5.8~6,培养时间为15~20天。最佳的丛芽增殖培养基是: MS+6-BA 0.9~1mg/L+NAA 0.4~0.6mg/L+蔗糖20~30g/L。
4、生根培养:选择生长良好的丛芽接入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最后 生产出膏桐苗,生根培养基是:MS+NAA 0.1~1mg/L。最佳的生根培养基是: MS+NAA 0.4~0.6mg/L。
5、出瓶栽培:出瓶栽培的苗先保湿15~20天,保持温度不低于17℃。
本发明方法生成的膏桐组培苗可以直接移栽至苗圃地,不需要在苗床上进 行练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将膏桐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的优点,周期短、成本低,完全能满足膏桐大面 积栽培需要,为膏桐的人工繁殖、脱毒苗生产、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 途径,对膏桐的开发利用具有良好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见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继宏,未经许继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48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