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化结构皮革复鞣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1876.4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9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兰云军;柴玉叶;李琼;许晓红;罗卫平;银德海;周建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4C3/22 | 分类号: | C14C3/2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阿宝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皮革 填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皮革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皮革加工过程用 支化结构复鞣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复鞣是现代制革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该工序主要是利用一些具 有复鞣填充性能的聚合物改善皮革的感观和内在质量,影响其花色、 柔软度、丰满度、弹性、漂白和耐光性能等。目前制革生产应用最多 的复鞣填充材料是具有线形分子结构的丙烯酸树脂,由于其分子结构 单一,官能团可选种类少且活性低,这类材料在皮革纤维中缺乏多方 位的立体结合,在发挥复鞣功能的同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皮革对填充 性,尤其是选择填充性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高性能皮革 的需要。
与线形分子结构的材料相比,具有支化结构的聚合物由于端基数 量显著增加,分子之间缠绕较少和结晶度较低,使其具有更好的溶解 性、较低的粘度以及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等优点。支化聚合物用于皮 革复鞣填充时,与皮革纤维分子上的活性基团(-OH、-NH2、-COOH) 或铬离子(Cr3+)等反应,可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从而减少铬盐的用 量和废水中的铬离子(Cr3+)、油脂、染料等污染物总量,符合清洁 化制革的要求。由于端基官能度大,反应活性强,外观具有独特的球 形,分子链结构特殊,有良好的伸缩和流变性能,支化聚合物也可以 与皮革胶原纤维全方位多点立体结合,赋予其更好的弹性、丰满度、 柔软度等。另外,在同等固含量下支化聚合物比线型聚合物具有更低 的表观粘度,使用也更方便。
目前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利用ABx单体的缩合反应,通过逐步聚 合得到超支化聚合物,将其用于皮革生产,该方法是通过多步缩聚反 应,逐步得到中间体或目标产物,反应中除使用催化剂和大量有机溶 剂外,还有小分子物质(如水、醇等)生成,需要不断分离小分子物 质和有机溶剂,不仅不环保,生产工艺也复杂,且成本极高。同时, 该方法反应单体选择范围小,使得产物应用范围拓展和功能多样化受 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 提供一种生产方便、成本低、填充性能好、环保的具有支化结构的皮 革复鞣填充剂。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支化结构的皮革复鞣填充 剂的制备方法,本方法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 料和合成方法合成具有支化结构的皮革复鞣填充剂。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由第 一单体、第二单体在引发剂引发作用下,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方式制得 皮革复鞣填充剂,所述的第一单体是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所述的 第二单体是丙烯酸和丙烯腈的混合物,所述的引发剂是质量比浓度为 20%的过硫酸铵去离子水溶液,各物料的配比如下:
(1)单体物料
第一单体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是三羟甲基丙烷与顺丁烯二酸 酐以1∶2.0~1∶2.8的摩尔比,于80~85℃下酯化反应3~4h制得; 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制备反应过程中不加催化剂,不加任何溶剂, 无三废排放。
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的称取量是确定以下各种物料用量的依 据,其摩尔质量分数按照如下方法计算:
Ms=(m1+m2)/n
其中:
Ms代表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的摩尔质量分数;
m1代表三羟甲基丙烷的质量,单位g;
m2代表马来酸酐的质量,单位g;
n代表马来酸酐的摩尔数,单位mol;
第二单体 丙烯酸与三羟甲基丙烷马来酸酯的摩尔比为5∶1~6∶ 1,丙烯腈与丙烯酸的摩尔比为1∶3~1∶5;
(2)引发剂
质量比为20%的过硫酸铵去离子水溶液,占单体物料总质量比为 15.0%~25.0%;
本发明所述的皮革复鞣填充剂为具有支化结构的聚合物,其支化 结构复杂,具体结构式难以明确确定,无法用制备方法以外的特征来 表征本发明的特征。
为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 骤:
(1)引发诱导
将占总物料质量比为40%~55%的水注入反应容器,加热升温至 82~85℃,加入占单体物料总质量比为5.0%~7.5%的引发剂溶液, 搅拌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18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