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压印抗蚀剂及采用该纳米压印抗蚀剂的纳米压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8044.5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3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振东;李群庆;张立辉;陈墨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7/00 | 分类号: | G03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压印 抗蚀剂 采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蚀剂及采用该抗蚀剂的纳米压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纳米压印抗蚀剂及采用该纳米压印抗蚀剂的纳米压印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制作各种半导体设备时,常需要制作具有数十纳米到数百纳米的微细结构的纳米图形。具有上述微细结构的纳米图形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光或电子束的光刻方法:首先,使用经过掩模或者扫描聚焦的辐射线或者电子束,辐射光致抗蚀剂组合物或掩膜,上述辐射线或电子束将会改变被曝光区域的抗蚀剂的化学结构;然后,再通过刻蚀的方法除去被曝光区域或者被曝光区域外的抗蚀剂,从而获得特定的图案。
为了适应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有的光学光刻努力突破分辨率极限的同时,下一代光刻技术在最近几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例如,极紫外光刻技术采用波长13~14nm的光源和精度极高的反射式光学系统,有效降低了折射系统中强烈的光吸收,但整个光刻系统造价非常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纳米图形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发展(请参见Chou S Y,Krauss P R,Renstorm P.Imprint of sub 25nm vias and trenches inpolymers.Appl.Phys.Lett.,1995,67(21):3114-3116)。上述制作纳米图形的新技术,在本领域中被称作纳米压印或者纳米压印平板印刷术。纳米压印是指采用绘有纳米图形的模板将基片上的抗蚀剂(resist)薄膜压印纳米图形,再对基片上的纳米图形进行处理,如刻蚀、剥离等,最终制成具有纳米结构的图形和半导体器件。以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图案的方法,通过采用具有纳米图形的硬性模板压印抗蚀剂层形成纳米图案,而不需要依赖任何辐射曝光形成。所以,纳米压印技术可以消除在常规的光刻方法中所必须的限制条件,比如对光的波长的限制,以及在抗蚀剂和基底内粒子的反向散射,和光干扰。因此,相对于光刻技术,纳米压印技术具有制作成本低、简单易行、效率高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纳米压印技术通过机械方式使聚合物抗蚀剂变形,而不是通过改变平板印刷术的抗蚀剂的化学性能实现。因此,纳米压印技术需要特定的聚合物抗蚀剂,该聚合物抗蚀剂可以比较容易热塑形变或光固化,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模量高,保持形变能力,且固化后容易脱模,使得模板与抗蚀剂分离后,该抗蚀剂仍然可以保留在基底。现有技术中,纳米压印的抗蚀剂主要有,硅橡胶系列,环氧树脂系列,丙烯酸酯系列,聚苯乙烯系列等。
1998年6月30日公告的美国专利5,772,905,公开了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纳米压印抗蚀剂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硅片上旋转浇铸成膜,再采用热压的方法在基底上形成纳米图形。所公开的纳米压印的方法要求加热纳米压印抗蚀剂(约200℃)使之产生塑性形变,然后再将纳米压印抗蚀剂冷却(低于P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约105℃)固化成型后,除去模板从而形成纳米级图形。但是,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使得该方法中的加热温度过高,使得该纳米压印抗蚀剂的力学稳定性降低,与模板的粘附性强,难以脱模,得到的图形不平整,使获得的纳米图形的分辨率较低。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纳米图形的分辨率,在压印之前,常常需要对模板进行预处理,但是模板的预处理过程繁杂,因此提高了纳米压印的工艺复杂度,以及成本,该方法不利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纳米压印抗蚀剂,以及采用该纳米压印抗蚀剂的纳米压印方法。该抗蚀剂不需要过高的温度处理,该方法获得的图形的保真度好,分辨率较高。
一种纳米压印抗蚀剂,该纳米压印抗蚀剂包括以下组分:高支化低聚物,全氟基聚乙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有机稀释剂。
一种纳米压印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基底,采用所述纳米压印抗蚀剂在所述基底的一个表面形成一压印抗蚀层;提供一个表面具有纳米图形的模板,并将该模板表面的纳米图形复制到所述压印抗蚀层,在所述压印抗蚀层形成包括多个凸部及多个凹槽的纳米图形;以及将所述纳米图形转移至基底,在所述基底表面形成纳米图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80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用子母机器人救灾探测系统
- 下一篇:接地电阻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