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健胃方便食品及其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7161.8 | 申请日: | 200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2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琍;吴雷;祁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1600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健胃 方便 食品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天然原料进行配伍的方便保健食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健胃功能的方便食品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胃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
中医理论认为,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胃病的药物品种繁多,但着重于养胃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却没有,这对于众多的胃病患者来说是一个缺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食用方便,价格低,无毒副作用的健胃方便食品及其加工方法,以天然食物原料和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天然原料,经熟制成为方便食品,通过长期食用达到健胃的功效。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健胃方便食品的特点是按重量份由下列原料构成:
糯米3-5份,红枣1-3份,山药1-3份,莲子1-3份,大豆3-5份,小米3-5份,大麦仁1-3份,白扁豆1-2份。
本发明健胃方便食品的加工方法的特点是将所有原料分别熟制后粉碎,再按比例混合,制成过80目筛的细粉。
本发明健胃方便食品的加工方法的特点也在于:
将所有原料分别熟制后按比例混合,再共同粉碎,制成过80目筛的细粉。
原料的熟制是将糯米、小米、大麦仁分别洗净蒸熟,于80℃下干燥至水分小于8%;将大豆、白扁豆洗净,用小火炒熟至香;将红枣、山药、莲子洗净,60℃下烘干后,经微波杀菌烘烤至熟。。
本发明配方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中医养生的法则,采用多种具有药用效果的食材为原料搭配调制而成。其中,莲子、小米和红枣都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等作用。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大豆中的卵磷脂具有良好的心理调和剂,可消除疲劳,激活脑细胞,改善因神经紧张而引起的焦躁、易怒、失眠等症。白扁豆有止泻痢,除湿热,暖脾胃之作用。配方中各成分相互配合,即提高了整体的营养效果,又增强了保脾健胃的功效。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方便食品经长期食用,能达到健胃的功效,并且价格低,无毒副作用。
2、本发明作为方便食品,食用方便,也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调成不同的口味,具有良好的口感,在美食的同时获取保健作用。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中,按重量份以下列配方任意配伍:糯米3-5份,红枣1-3份,山药1-3份,莲子1-3份,大豆3-5份,小米3-5份,大麦仁1-3份,白扁豆1-2份。
实施例1:取:糯米200克,红枣100克,山药100克,莲子100克,大豆200克,小米200克,大麦仁100克,白扁豆50克
生产方法如下:
1、将糯米、小米、大麦仁分别洗净蒸熟,于80℃下干燥至水分小于8%;将大豆、白扁豆洗净,用小火炒熟至香;将红枣、山药、莲子洗净,60℃下烘干后,经微波杀菌烘烤至熟;
2、各种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经粉碎机粉碎,制成的粉过80目筛得细粉;
3、将细粉按即食食品包装的要求包装好即可。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仅仅在于在步骤2中,是将各原料分别粉碎,制成过80目筛得粉料,再将所得各粉料按比例混合。
食用时,将本食品用温水调成糊状即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添加其他调味料或者添加到牛奶、粥等食品里食用。用量:成人通常每日用量在300-500克,或随意摄取。
具体实施中,各物料的用量按重量份可以是以下列表中的任意取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71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