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合体及接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8005.3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3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五味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7/12 | 分类号: | B32B7/12;C09J183/06;C09J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方法 | ||
1.一种接合体,其是具有第1基材、第2基材、接合所述第1基材 的接合面和所述第2基材的接合面的接合膜的接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膜含有硅酮材料,
所述接合膜利用通过向它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赋予接合用能量而在所 述接合膜的表面附近的所述区域显现的粘接性,接合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 第2基材,
在所述接合膜中设置有具有控制所述第1基材和所述第2基材之间的 距离的功能的多个间隙材料,
所述多个间隙材料含有以树脂材料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树脂微 粒,除了含有所述多个树脂微粒以外,还含有由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而构成 的多个玻璃微粒、以陶瓷材料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陶瓷微粒、以金属 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金属微粒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多个微粒,
并且该多个微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多个树脂微粒的平均粒径,所述 各树脂微粒以向其厚度方向弹性变形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接合膜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各接合面呈平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接合膜的构成为:向所述接合膜赋予剥离用能量,切断构成所述 硅酮材料的一部分分子键,从而使所述接合膜内发生开裂,由此能够从所 述第1基材剥离所述第2基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接合膜构成为:利用向所述接合膜照射能量线的方法以及加热所 述接合膜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赋予所述剥离用能量,由此产生所述 开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能量线为紫外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第1基材及所述第2基材中的至少一种基材对所述紫外线具有透 过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00℃~40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接合膜构成为:通过在大气中赋予所述剥离用能量,可产生所述 开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硅酮材料的主骨架由聚二甲基硅氧烷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硅酮材料具有硅烷醇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体,其中,
所述接合膜的平均厚度为1μm~300μm。
12.一种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
向第1基材及第2基材中的至少一个基材的表面赋予含有硅酮材料及 多个间隙材料的液态材料,由此形成按规定形状图案化的液态被膜的工 序;
在所述各间隙材料控制所述第1基材与所述第2基材之间的距离的状 态下,借助所述液态被膜贴合所述第1基材和所述第2基材的工序;
在维持所述控制的状态下干燥所述液态被膜,得到按规定形状图案化 的接合膜的工序;
向所述接合膜赋予接合用能量,由此使所述接合膜的表面附近显现粘 接性,借助该接合膜接合所述第1基材和所述第2基材的工序,
所述多个间隙材料含有以树脂材料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树脂微 粒,除了含有所述多个树脂微粒以外,还含有由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而构成 的多个玻璃微粒、以陶瓷材料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陶瓷微粒、以金属 为主要材料而构成的多个金属微粒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多个微粒,
并且该多个微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多个树脂微粒的平均粒径,所述 各树脂微粒以向其厚度方向弹性变形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接合膜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00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