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8652.4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8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和久井淳;松本信夫;川壁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D501/18 | 分类号: | C07D501/18;C07D501/12;C12P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链烯基 头孢 化合物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7-氨基-3-[(E/Z)-2-(4-甲基 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的 制造中,使Z体的含有率比E体提高的方法。
背景技术
7-氨基-3-[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 -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是作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 制造中间体有用的物质。该化合物存在在3位的链烯基的立体结 构为Z配置和E配置的2种异构体。已知在将这2种异构体作为原 料制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作为医药抗菌剂表现优异的抗菌 作用的是将Z体作为原料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此,在由7- 氨基-3-[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烯 -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反应体系中 仅存在Z体而尽量不存在E体很重要。
从该观点出发,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Z体与E体混合存 在的7-氨基-3-[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 -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的水溶液,与高多孔聚合物、 活性炭作用,提高Z体的含有率。作为该方法中所使用的高多 孔聚合物,例示出丙烯酸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 另一方面,作为活性炭,使用氯化锌炭、水蒸气炭这样的普通 的活性炭。
根据前述文献中记载的方法,能得到Z体的含有率提高了 的7-氨基-3-[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 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但是,为了将该化合物作为头 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制造中间体使用,期望进一步提高Z体的含 有率。
专利文献1:JP2005-343854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克服前述现有技术所具 有的各种缺点的、7-氨基-3-[2-(4-甲基噻唑-5-基) 乙烯基]-3-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提供下式(2)所示的7-氨基-3-[(Z)-2 -(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烯-4-羧酸或 其碱金属盐的含有率提高了的式(1)所示的7-氨基-3- [(E/Z)-2-(4-甲基噻唑-5-基)乙烯基]-3-头孢烯 -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式(1) 所示的7-氨基-3-[(E/Z)-2-(4-甲基噻唑-5-基)乙 烯基]-3-头孢烯-4-羧酸或其碱金属盐的水溶液与活性炭 接触来进行处理,该活性炭根据JIS K-1474测定的碘吸附性能 为1200mg/g以上、亚甲基蓝吸附性能为250ml/g以上,从而实现 了前述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包含Z体和E体的前述式(1)所示 的化合物或其碱盐与特定的活性炭作用,使该活性炭选择性地 吸附E体而将其除去,提高Z体的含有率。这里所谓的碱盐,是 指药理学上允许的碱盐。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式(1)所示的 化合物及其碱金属盐总称为“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由Z体与E体的混合 物组成。Z体和E体均为公知化合物。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中的 Z体与E体的存在比例没有特别限制,该存在比例依赖于链烯基 头孢烯化合物的制造条件等。鉴于本发明的目的,期望Z体的 存在比例比E体的存在比例充分地高,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方法, 可以简便且高收率地得到Z体。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中的E体的 含有率在借助活性炭处理前的状态下一般为0.3~20%、特别是 2~12%。该含有率是基于后述实施例中使用的E体含有率的计 算式算出的值。
本发明中,使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以水溶液的状态与活性 炭接触。为了将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制成水溶液,例如用碱处 理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并制成对应的盐(例如碱金属盐)的 形态即可。作为碱,可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等 碱金属氢氧化物;碳酸氢钠等碱金属碳酸氢盐;碳酸钠、碳酸 钾、碳酸锂等碱金属碳酸盐等。通过将包含这些碱的水溶液与 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混合,可将链烯基头孢烯化合物制成水溶 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6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识别无线中继技术
- 下一篇:降低油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