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26088.0 | 申请日: | 2009-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井原将之;山口裕之;洼田忠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4/36;H01M4/38;H01M4/48;H01M4/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发明包含于2008年3月1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 申请JP 2008-059498涉及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 负极。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组合型像机(磁带式视频摄像机)、移动电话、 以及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之类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得到了广泛应用, 非常需要减小其体积和重量并实现延长寿命的目的。因此,已经开 发了电池,尤其是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的轻重量的二次电池作为便 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
具体地,利用嵌入和脱嵌用于充放电反应的锂的二次电池(即 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非常有前景的,因为与铅电池和镍镉电 池相比,二次电池能够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 正极、负极以及电解液。正极在正极集电体上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在负极集电体上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
对于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液组成,为了改善电池特性 (如循环特性),已经提出了利用各种有机酸的技术。作为有机酸, 已经使用了甲酸、乙酸、草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苯甲酸 等(例如,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0-012079号和第 2006-351242号中所描述的)。
对于前述的有机酸,除了将有机酸用于电解液的技术之外,还 提出了将有机酸用于正极、负极等的技术。作为有机酸,已经使用 了草酸、琥珀酸、丙二酸、己二酸、癸二酸、磷酸等,并且还使用 了它们的金属盐(例如,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09-190819 号、第09-190820号、第2004-335379号、第2005-011594号和第 2006-134584号中所描述的)。
发明内容
近些年来,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高性能和多功能日益发展,而电 能消耗也趋于增加。因此,二次电池的充放电频繁地重复,并由此 容易使循环特性降低。因此,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已经迫在眉 睫。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保证初始充放电特 性是重要的。
以前述的观点来看,在本发明中,需要提供一种在保证初始充 放电特性的同时能够改善循环特性的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括正极、负极以及 电解液的二次电池。负极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该负极活性物质层 含有多个包含硅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该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覆盖 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含氧化物膜和不与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 的间隙中的电极反应物合金化的金属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电解液含 有一种溶剂,该溶剂含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酸中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X是-(O=)C-(C(R1)2)a-C(=O)-、 -(R2)2C-(C(R1)2)b-C(=O)-、-(O=)2S-(C(R3)2)c-S(=O)2-、 -(R4)2C-(C(R3)2)d-S(=O)2-或-(O=)C-(C(R5)2)e-S(=O)2-。R1~R5 是氢基、烷基、芳基、卤素基团、卤代烷基或卤代芳基。a~e是0~ 4的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 有多个含硅的负极活性物质颗粒,且含有覆盖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 含氧化物膜和不与设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间隙中的电极反应 物合金化的金属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而且,电解液的溶剂含有化学 式1所示的有机酸中的至少一种。在这种情况下,与负极活性物质 层中不含含氧化物膜和金属材料的情况相比,防止了充放电过程中 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膨胀和收缩,并且防止了电解液的分解。而且, 与电解液不含化学式1所示的有机酸的情况相比,电解液的化学稳 定性得到了改善并由此防止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发生分解反应。 因此,可以在保证初始充放电特性的同时改善循环特性。
在下文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他的和进一步目的、特征以及优 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6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