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声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7281.6 | 申请日: | 200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9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横谷茂弘;矢个部嘉德;花田教儿;吉田纯二;品田雅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
主分类号: | F02M35/00 | 分类号: | F02M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红霞;彭 会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声 产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进气声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局于2007年公布的JP2007-170228A公开了一种包括 进气声产生装置的内燃机,其中该进气声产生装置利用进气脉动使振 动膜振动,并且利用共振管来提高所引起的进气声在预定频率的声 压。通过这种进气声产生装置,可以在车辆驾驶室内获得强烈的进气 声。
发明内容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进气声产生装置中,通过把碟形的振 动膜的外缘夹在导入管与共振管之间来固定振动膜,因而振动膜不容 易振动。为了保证振动膜容易振动,振动膜可以由低弹性模量的橡胶 形成,但是使用这种橡胶振动膜作为振动体会表现出较差的部件强 度,因此存在使用寿命和耐用性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声产生装置,利用这种进 气声产生装置可以提高振动体的耐用性并且可以提高进气声的声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进气声产生装 置,该进气声产生装置包括:导入管,其与内燃机的进气通道连接, 以导入进气系统的进气脉动;振动体,其具有通过进气脉动而振动的 振动面和促进振动面振动的波纹部分,并且设置成覆盖导入管的一 端;以及共振管,其经由振动体与导入管连接,并且提高由振动面的 振动产生的进气声在预定频带的声压。
本发明的细节和其他特征将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中描述,并且 在附图中示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进气声产生装置的车辆 发动机室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A和图2B是进气声产生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和纵向剖面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由进气声产生装置产生的进气声的声压提 高幅度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在车辆驾驶室中的进气声的频率-声压特性的曲线 图。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进气声产生装置的纵 向剖面图和主要部分的横向剖面图。
图6A-图6C是示出由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进气声产生装置产生的 进气声的声压提高幅度和频率-声压特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图2A和图2B、图3A和图3B以及图4描述本 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车辆发动机室1的内部。附图的下侧与车辆的前部 相对应。
在发动机室1的内部布置有六缸内燃机2。
内燃机2包括进气系统3,该进气系统将从外部吸入的新鲜空气 供应至每个气缸。进气系统3包括:进气通道30、空气滤清器31、 节气门32和进气歧管33。
进气通道30包括进气口34,该进气口34位于车辆前部,用于 吸入进气(进入的空气)。空气滤清器31和节气门32从上游侧按顺 序布置在进气通道30中。进气通道30的下游端与进气歧管33连接。
空气滤清器31由过滤元件31A分成灰尘侧31B和干净侧31C。 空气滤清器31的过滤元件31A从进气中去除灰尘和污物。
节气门32通过改变进气通道面积来调节流经进气通道30的进 气的流量。
进气歧管33包括多个支管33A。支管33A分别与内燃机2的气 缸相通。在穿过节气门32之后,进气通过进气歧管33分配到内燃机 2的每个气缸。
在上述进气系统3中,通过设置在内燃机2中的活塞和进气阀 的往复运动产生进气脉动。为了利用进气脉动产生进气声,在进气通 道30的位于空气滤清器31与节气门32之间的部分中设置进气声产 生装置40。
进气声产生装置40通过利用进气脉动作为激励源使振动体50 振动来产生进气声,然后将产生的进气声传至车辆驾驶室内部。
参考图2A,进气声产生装置40包括:振动体50,其利用进气 脉动产生振动;导入管41,其用于导入进气通道30中的进气脉动; 以及共振管42,其用于提高进气声在预定频带的声压。
参考图2B,在进气声产生装置40中,导入管41与共振管42 连接,使得振动体50的凸缘部分51夹在导入管41与共振管4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72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