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晶体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7570.4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8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国成 |
主分类号: | H01L29/73 | 分类号: | H01L29/73;H01L29/06;H01L29/47;H01L27/08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11306 | 代理人: | 马铁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半导体组件,尤指适用于模拟及数字电路的半导体晶体 管。
背景技术
在过去40年,集成电路产业采取了缩小组件尺寸与增加芯片面积的发 展路线,使得芯片的效能与功能皆戏剧性的大幅提升。每2到3年就有新 世代的组件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相较于前一世代,每一新世代 的组件,其晶体管的尺寸约缩小30%,电路的效能约提升40%,逻辑电路 的密度加倍,而记忆容量也成长为4倍。如此持续不断的进展,引领出一 种期待,就是速度更快且效能更强大的芯片,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按照 此时程表持续的推出。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是半导体技术的基本组件。 MOS晶体管的成功,可归功于其尺寸可以不断的被缩小,同时还能增加其 电路效能,并降低制造成本。CMOS之所以能够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架构, 在于CMOS的效能在持续改善之际,也能同时降低能量的消耗。缩小CMOS 晶体管的尺寸,已成为增强微处理器效能的主要因素。为了延续过去如此 快速的进步,如何积极缩小MOS晶体管组件的尺寸,成为半导体产业目前 所面临到的一项严苛的挑战。业界通常认为在未来的10年之内,MOSFET 将在尺寸缩小方面,遇到关键技术的障碍及基本物理的限制。主要的挑战 包括如何控制功率的消耗、减少漏电电流、提升驱动电流、获得具有高介 电常数的闸极绝缘层(Gate Insulator)、具有适当功函数(Work Function) 的金属闸极、超浅的源极/汲极接合(Source/Drain Junctions)、降低寄生电 阻/电容、降低掺杂浓度分布的不平均、以及提升组件特性的均匀性。
耗电增加是缩小组件尺寸的最大障碍。在芯片表面的功率密度每3.3 年就变成2倍。造成功率消耗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电源电压减少的幅度 不足及晶体管密度的积极增加。如果芯片的操作频率及晶体管数量维持目 前的成长趋势,高效能微处理器的耗电将在数年里达到10KW,且芯片表 面的热产出功率将达1000W/cm2。拿其它发热的物体做比较,灯丝的功率 密度约为100W/cm2,火箭喷嘴为1000W/cm2,太阳表面为6000W/cm2。 此外,我们知道从表面散热的速率是有限的。透过传导散热,从硅芯片表 面(Tmax<400°K)散热的最大速率是约1000W/cm2。
随着传统的平面主体型(Planar Bulk)硅CMOS晶体管趋近其微小化 的物理极限,人们必须考虑采用创新的组件结构及材料,以期能延续晶体 管在过去历史上的辉煌进展。人们已经积极的在传统MOSFET结构上做一 些变化,包括超薄体(UTB)的硅绝缘(Silicon-on-Insulator,SOI)MOSFET、 多闸极MOSFET(例如FinFET及Tri-Gate)、肖特基能阻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场效晶体管(SB-MOSFET)、奈米碳管晶体管(CNT)及graphene奈米 带晶体管。这些非典型的MOSFET结构其设计目的主要是改善短通道效应, 因此比平面主体型MOSFET具有更佳的可缩性。然而,这些非典型的组件, 在结构上来说它们仍是MOSFET,与平面主体型的MOSFET面临着类似的 挑战,例如耗电的增加与效能的饱和。要延续晶体管成长的趋势,继续提 升芯片速度与功能,对MOSFET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半导体技术必须要有 相当大的创新,才能克服晶体管微小化的挑战,以延续过去半导体进步的 轨迹。因此人们需要新的晶体管以加强电路效能、增加芯片功能和降低制 造成本,使得晶体管过去的进步趋势能得以延续。
当MOSFET的微小化逼近其物理极限时,人们也会考虑其它的组件结 构,以期能延续微小化的趋势。本文在此将讨论两种习知组件:金属基极 晶体管(MBT)及共振穿隧组件(Resonant Tunneling Devices),此两种 组件的工作原理都是运用量子力学的穿隧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国成,未经吴国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75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