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车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1277.5 | 申请日: | 2009-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8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M·弗勒施勒;H·韦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12 | 分类号: | B60J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 娟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车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顶篷和车顶架的折叠车顶装置,该车顶架 包括至少一个带有前部的车顶框架和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 件。
背景技术
德国公开文献DE 19916692A1公开了一种带有玻璃框架的 汽车折叠车顶,该折叠车顶在顶蓬材料靠近玻璃框架的部分中具有 可变形的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在关闭位置上沿垂直于汽车纵轴的 横向方向延伸且能够承受拉力。该可变形的张紧元件优选地被设计 为带有在其中围成的通道的加强材料条,在该通道中可以穿设有拉 索。法国专利申请FR 2778609A1公开了一种带有车顶的汽车,该 车顶借助挠性元件张紧。美国专利US 6,811,204B2公开了一种挠性 保护罩,该保护罩借助可弯曲的玻璃纤维杆张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顶篷和车顶架的折叠车顶装置, 该车顶架包括至少一个带有前部的车顶框架和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该折叠车顶的结构简单并实现了快速折叠或合拢。
在一种包括顶篷和车顶架的折叠车顶装置中,该车顶架包括至 少一个带有前部的车顶框架和至少一个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上述 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解决:车顶架在带有或不带有顶篷的情况 下能够折叠或合拢,使得张紧元件在折叠或合拢时发生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车顶架不包括如在传统的折叠车顶装 置中使用的导杆。本发明尤其教导了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来代替传 统的导杆。
折叠车顶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的 张紧元件从车顶框架的前部延伸至折叠车顶装置的后部。当折叠车 顶关闭时,张紧元件可以例如沿汽车纵向或者沿对角线设置。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从车顶框架的前部延伸至折叠车顶装置的后部,使得车 顶架在带有或不带有顶篷的情况下能够折叠或合拢,从而使张紧元 件在折叠时发生弹性变形。与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相比,车顶框 架优选为刚性的。车顶框架的前部特别是车顶前框架部件可以与上 部的横梁锁紧。为此可使用已知的车顶扣锁。可选地,在车顶架的 每一侧都设有车顶侧框架部件。为了在折叠车顶装置的关闭位置上 张紧顶篷,设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优选 为弯曲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张 紧元件从折叠车顶装置的后部延伸至车顶框架的前部,该后部优选 设置在汽车尾部中。这个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或者其他可弹性变 形的张紧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沿汽车纵向、对角线或横向延伸。当 然,也可以是这些情况的组合。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在车顶架中具有导杆的功能。传统的车顶架可以被构造 成带有车顶前框架部件、车顶侧框架部件、主支座和主导杆的四联 杆机构。本发明的车顶架省去了主导杆。至少一个张紧元件承担了 主导杆的功能。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在车顶架中具有弓形架的功能。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重 要方面,在折叠车顶装置的关闭位置上,顶篷通过张紧元件支撑和/ 或张紧。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在车顶架中具有弹簧的功能。弹簧作用是通过张紧元件 发生变形(例如弯折或弯曲)来实现。如在传统的车顶架中使用的 附加的机械弹簧或气体弹簧可以省去。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被预紧。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可以在折叠车顶装置的 关闭位置上相对于顶篷被预紧。因此,可稳定地张紧顶篷。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 的张紧元件被预紧,使得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的预紧力有助于车 顶架的关闭运动。由此促进折叠车顶装置的张紧运动。在这里,张 紧元件用作有弹性的弹簧,该弹簧在关闭折叠车顶装置时产生质量 补偿的作用。因此,折叠车顶装置的关闭变得容易。
折叠车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多个可弹性 变形的张紧元件设置在车顶框架上。优选地,这些可弹性变形的张 紧元件的一端分别设置在车顶框架上。可弹性变形的张紧元件的另 一端优选设置在位于汽车尾部中的承载结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未经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12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