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2588.3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9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樱井洋子;森田二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鞍乘型(鞍乗り)车辆,公知一种在与发动机连接的排气 管的下游侧,设有作为排气净化装置的多个催化剂的车辆(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235号公报
按照专利文献1的图2~图4,排气净化器28与排气管27的后端连接, 消音器29与该排气净化器28的后端连接。
在排气净化器28中,两个催化剂载体34,34设置在设于圆筒部31内 侧的筒体36,36内,这些催化剂载体34,34串联地配置在筒体36,36内。
催化剂载体34其截面形成为蜂窝状,并承载有未图示的催化剂成分。
虽然在筒体36,36内配置有相同的催化剂载体34,34,但是,在靠近 排气管27上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和从排气管27远离的下游侧的催化剂载 体34中,上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比下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接触更多的未 燃烧气体而促使其燃烧,从而其温度比下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的温度更高, 因此,若使催化剂载体34的规格例如符合上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的严格 条件,则导致下游侧的催化剂载体34的质量过高,或者因板厚等变厚而体 积过大。
因此,在串联地配置多个催化剂时,希望根据催化剂的配置位置确定 催化剂的规格。
而且,在提高排气净化性能时,若与排气净化性能有关的因素(催化 剂载体的尺寸、相邻催化剂载体的距离和个数等)多,能够通过优化各因 素来进一步提高排气净化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的排气净化装置在串 联地配置多个催化剂时,能够根据催化剂的配置位置确定催化剂的规格, 并提高排气净化性能。
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 的排气管与发动机连接,在该排气管的后端连接有催化剂壳体的前端,在 该催化剂壳体中有间隔地收容并保持包括载体和该载体承载的催化剂成分 的多个催化剂,该催化剂壳体被收容在消音器内;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 于,将催化剂设置成从排气气流的上游侧开始依次为第一催化剂、第二催 化剂、第三催化剂,在催化剂壳体内串联地配置这三个催化剂即第一催化 剂、第二催化剂、第三催化剂。
其作用是,在催化剂壳体内串联地配置三个催化剂即第一催化剂、第 二催化剂、第三催化剂时,由于第一催化剂靠近发动机侧而温度变得更高, 而且越是第一催化剂侧,越容易与更多的未燃烧气体接触。
例如,若使第二催化剂、第三催化剂与配置位置无关地设置成其质量 与条件被严格限制的第一催化剂相当,则导致第二催化剂、第三催化剂的 质量过高。而且,板厚等过大,变得大型化。
因此,能够根据这种第一催化剂、第二催化剂、第三催化剂的配置位 置,例如使各催化剂的外形、外形尺寸、相邻催化剂之间的距离等彼此不 同,从而使各催化剂达到最适于其配置位置的规格。其结果,进一步提高 排气净化性能。
通过将催化剂的个数从现有的两个设定成三个,能够根据配置位置而 使各催化剂设置成适合的催化剂。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催化剂的耐热性比第二催化剂和 第三催化剂的耐热性高。
其作用是,由于第一催化剂比其他催化剂更靠近发动机侧且容易与更 多的未燃烧气体接触而成为高温,因此,通过提高第一催化剂的耐热性来 提高耐久性。
即使第二催化剂和第三催化剂比第一催化剂远离发动机侧,利用第一 催化剂反应时的热,也能够保持催化剂活化的合适温度,从而净化性能难 以降低。
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催化剂的外径比第二催化剂和第 三催化剂的外径小。
其作用是,即使上游侧的第一催化剂的外径比第二催化剂和第三催化 剂的外径小,排气在第一催化剂处也扩散,使未燃烧气体与下游侧的第二 催化剂和第三催化剂的整个截面接触,并且能够利用温度高的排气使第二 催化剂和第三催化剂的整个截面的温度上升。
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催化剂与第二催化剂之间的间隔 比第二催化剂与第三催化剂之间的间隔大。
其作用是,通过加大第一催化剂与第二催化剂之间的间隔,使通过了 第一催化剂的排气充分扩散而向第二催化剂流动。因此,可以使第二催化 剂与第三催化剂之间的距离变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协调转矩控制系统的动力增强时间安排
- 下一篇:车体前部支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