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除池塘蓝藻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4128.4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4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林华;丁彩霞;苏志烽;王嘉俊;王桂民;吴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坛市绿源特种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祥生 |
地址: | 2132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除 池塘 蓝藻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池塘蓝藻的处理技术,尤其涉及清除蓝藻的一种装置及其使用 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人工投喂饵料的方法进行投喂,然而, 池塘中的残饵、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新陈代谢产物等经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氮磷 等营养元素。夏秋季节温度较高,富集的营养元素促进了蓝藻的大量生长,并 粘连、聚集于水面,形成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会对渔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抑制水中浮游动、植物和有益菌群的生长,破坏水体良好的生态 环境。在阴雨天和夜间,蓝藻因呼吸作用需大量消耗池中的氧气,鱼虾等养殖 动物因缺氧而产生“泛塘”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同时蓝藻死亡后会分解 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形成难闻的恶臭气味,这样不仅影响环境,还 会降低养殖产品的品质,严重时也会导致养殖动物死亡。目前,对池塘中蓝藻 水华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物法,施用生物制剂抑制蓝藻生长和 放养白鰱滤食蓝藻,此方法只适用于蓝藻水华产生前对池塘蓝藻进行适当控制, 当池塘已出现蓝藻水华现象后再用这种方法效果是不明显的;第二种是化学法, 通过泼洒化学药物杀灭池中蓝藻,有些药物的使用效果虽然明显,但会对池塘 产生二次污染,短时间内蓝藻大量死亡,其富含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氢等物 质会再次危害养殖水体;第三种是物理法,通过大量换水,排出蓝藻水华水, 降低池塘中的蓝藻量。然而,大量换水不仅需要将池塘中含有蓝藻的水体抽出, 还必须向池塘内注入新鲜的优质水。换水法既会引起池塘环境突变,使养殖动 物产生应激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同时池塘蓝藻水华水的大量排出会对周 边环境造成危害,形成新的水源污染。现有的物理法既要抽水又要灌水,很不 经济,抽出的蓝藻水华水还会对周边土地或水系产生污染,因而实属无奈之举, 一般不可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除池塘蓝藻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这种装 置,能及时快速地清除池塘水体表面漂浮的蓝藻,是一种理想的治理池塘蓝藻 水华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清除池塘蓝藻的装置,包括潜水泵1、导水管2、过滤袋3、支撑架4, 所述支撑架4固定在池底7上,潜水泵1固定安装在支撑架4上,潜水泵1的 吸水端位于池塘水面下5~8厘米处,过滤袋3固定在池埂6上,潜水泵1的出 水口通过导水管2与过滤袋3相连,所述过滤袋3的网眼大小为100~200目。
对本发明的优化:所述支撑架4由竖直杆41和横杆42组成,横杆42固定 在竖直杆41的上段,潜水泵1固定安装在横杆42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4由三根竖直杆41和三根横杆42组成,三根竖直杆 41呈三角形固定在池底7上,三根横杆42等高度地分别固定在三根竖直杆41 上,其固定位置位于水面下,潜水泵1固定在横杆42上。
对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在池埂6上设有溢水沟5,过滤袋3置于溢水沟5 内,溢水沟5为长条沟,在溢水沟5的溢水边设有过滤网8;所述过滤袋3为双 层结构,其长度小于溢水沟5,所述过滤袋3由尼龙丝网布制成。
所述清除池塘蓝藻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支撑架4架设在池塘的下风口,此处蓝藻的集聚量大,把潜水泵1固定在 支撑架4上,并使潜水泵1的吸水端位于水面下5~8厘米处,将过滤袋3固定 在池埂6上,用导水管2连接潜水泵1的出水口和过滤袋3,给潜水泵1通电使 其工作,潜水泵1通电后,即能对浮于水面的蓝藻进行抽吸,抽吸出带有蓝藻 的水输入过滤袋3,经过滤后,蓝藻滤积在过滤袋中,经过滤的水则沿池埂缓速 流入池塘,实现对池塘蓝藻的清除和对池塘水体内循环,在这一过程中,经过 滤的水既充分与空气接触,又经过阳光照射杀菌,对池塘水质起到增氧灭菌作 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坛市绿源特种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坛市绿源特种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磁驱动的仿真肌肉
- 下一篇:智能脱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