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起重机及其卷扬液压控制系统、用于该系统的充液集成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5824.7 | 申请日: | 200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0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邦才;徐尚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44 | 分类号: | B66D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魏晓波 |
地址: | 221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机 及其 卷扬 液压 控制系统 用于 系统 集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起重机及其卷扬液压控制系统、用于该系统的充液集成阀。
背景技术
对于工程起重机来说,提高空钩下放速度是保证起升机构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现有液压起重机的卷扬系统主要由马达、减速机、卷筒、离合器和制动器构成,通过机械式离合器与制动器的配合来完成空钩下放的操作,当需要下放空钩时,卷筒与减速机的输出动力脱离,吊钩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卷扬系统的空钩下放操作与各部件能够协调工作,需要在起重机的液压控制系统中增加快放控制,并采用充液阀元件系统为快放系统提供工作用压力油液。
请参见图1,该图是现有工程起重机液压控制系统的液压原理图。
如图1所示,液压泵P2输出的压力油液通过多路换向阀进入起升回路,液压泵P3输出的压力油液一路通过多路换向阀进入回转回路,另一路通过单向阀为起升机构制动回路的蓄能器充液,以使得蓄能器保持一定的压力以满足制动器和离合器的需要,通过操作制动器操纵阀组实现制动器油缸、离合器油缸等工作。然而,该方案中充液阀单纯通过液压泵P3提供充液用压力油液,经常会出现系统故障导致不能充液或者不完全充液。
比如,由于阀孔比较深,当回转充液主阀芯锥面直接与阀体孔密封配合不严密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内部泄漏,具体表现为蓄能器不充液。再如,当油温过高时油液黏度变低,滑阀间的泄漏增大,导致系统压力变低,使充液压力达不到规定的压力值时,就会造成蓄能器不完全充液。此状态下,无法提供压力油源至制动器操纵阀组,进而使得卷扬制动器的外抱系统不能打开,造成卷扬无动作和没有快放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产品的功能优点;此外,卷扬离合器的内抱系统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容易出现重物下滑和下降失速等现象,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起重机快放系统的充液原理进行优化设计,以避免蓄能器的压力过低而无法满足卷扬系统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卷扬液压控制系统,从而有效避免蓄能器的压力过低而导致卷扬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该系统的充液集成阀及采用该系统的起重机。
本发明提供的起重机卷扬液压控制系统,包括制动器操纵阀组、蓄能器、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其中,所述制动器操纵阀组用于控制压力油液与离合器油缸和制动器油缸连通;所述蓄能器的油口与所述制动器操纵阀组的进油口连通,所述蓄能器的油口与回转泵的出油口连通,回转泵提供压力油液至该蓄能器;所述第一溢流阀设置在回转泵的出油口与回转操纵阀的进油腔之间;所述第二溢流阀设置在回油油路与第一溢流阀的弹簧腔之间,且所述第二溢流阀的控制油口与蓄能器的油口连通;所述蓄能器的油口还与变幅泵的出油口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回转泵出油口与蓄能器油口之间的通路上;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变幅泵出油口与蓄能器油口之间的通路上。
优选地,还包括减压阀,设置在变幅泵出油口与第二单向阀之间通路上。
本发明提供的充液集成阀,阀体内集成有回转操纵阀、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阀体外部具有用于与回转泵的出油口连通的第一进油口、用于与变幅泵的出油口连通的第二进油口、用于与蓄能器的油口连通的第一出油口和用于回油油路连通的第二出油口;且所述阀体的内部具有连通第一进油口与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的第一油道、连通第一油道与第一出油口的第二油道、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的第三油道;且第一溢流阀的弹簧腔与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连通,第一溢流阀的出油口与回转操纵阀的进油腔连通;第二溢流阀的出油口与第二出油口连通,第二溢流阀的控制油口与第一出油口连通。
优选地,阀体内还集成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二油道上,以便于第一进油口至第一出油口单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第三油道上,以便于第二进油口至第一出油口单向导通。
优选地,阀体内还集成有设置在第二进油口与第二单向阀之间的第三油道上的减压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58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整提升机头轮跑偏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压紧焦炉保护板的门型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