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8585.0 | 申请日: | 200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4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田辉平;王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10 | 分类号: | B01J20/10;B01J20/12;B01J20/14;B01J20/16;B01J20/30;C10G2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脱硫吸附剂,以吸附剂总重为基准,包括以下组成:
1)氧化硅,含量为5-35wt%,
2)氧化铝,含量为1-20wt%,
3)氧化钛,含量为3-30wt%,
4)选自IIB、VB和VIB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含量为15-75wt%,
5)至少一种选自钴、镍、铁和锰的金属促进剂,含量为5-30wt%。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氧化硅的含量为6-25wt%,氧化铝的含量为2-15wt%,氧化钛的含量为5-25wt%,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35-65wt%,金属促进剂的含量为8-25wt%。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氧化硅的含量为8-18wt%,氧化铝的含量为3-12wt%,氧化钛的含量为8-18wt%,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40-58wt%,金属促进剂的含量为12-20wt%。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至少一种钒、锌或钼等元素的氧化物。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金属促进剂中含有镍。
6.权利要求1所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1)使二氧化钛前身物在酸性溶液中水解,形成溶胶;
(2)使(1)的溶胶与氧化硅源和选自IIB、VB和VIB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接触,形成载体混合物;
(3)使上述混合物成型,并干燥焙烧,形成载体;
(4)在(3)的载体上引入含有促进剂金属的化合物组分,并干燥焙烧,得到吸附剂前体;
(5)将(4)得到的吸附剂前体在含氢气氛下还原,使促进剂金属基本上以还原态存在。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二氧化钛前身物优选四氯化钛、钛酸乙酯、钛酸异丙酯、醋酸钛、水合氧化钛以及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几种。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酸选自可溶于水的无机酸和/或有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酸选自盐酸、硝酸、磷酸和醋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形成溶胶。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酸的用量是使水解后溶液的pH值小于6.0。
11.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酸的用量是使水解后溶液的pH值小于4.0。
12.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氧化硅源可以为纯氧化硅或氧化硅含量大于45wt%,氧化铝含量大于10wt%的天然矿物。
13.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氧化硅源选自层柱粘土、硅藻土、膨胀珍珠岩、硅质岩、水解氧化硅、大孔氧化硅以及硅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柱粘土是由两种单层矿物粘土组分规则交替排列组成,其底面间距不小于1.7nm。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柱粘土包括但不限于累托土、云蒙石、膨润土、蒙脱土和蒙皂石等。
16.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选自IIB、VB和VIB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优选钒、锌或钼等元素的氧化物。
1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载体混合物的干燥温度可以是室温至400℃,载体混合物的焙烧温度为400-700℃。
1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促进剂金属的化合物选自金属的醋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硫氰酸盐和氧化物,以及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1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引入促进剂的载体在约50-300℃下进行干燥,在有氧气、或含氧气体存在的条件下,在约300-800℃的温度下进行焙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858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连接器
- 下一篇:接口转换电路板及具有该电路板的移动硬盘盒和移动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