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2875.2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吕建国;别勋;叶志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13/00;B32B15/01;C23C14/35;C23C14/06;C23C14/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反射 透明 导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包含铝掺氧化锌和金属Cu的多层结构薄膜,属于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信息材料,对红外光线具有一定的反射性。在此类材料中,氧化锌(ZnO)相对于铟锡氧化物(ITO)和氧化锡(SnO2),具有价格便宜、无毒、在氢等离子环境下稳定性好的优点,是一种最有希望替代ITO的材料。通过掺入Al,ZnO的电导率能提高三至五个数量级,红外反射性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报道的ZnO:Al(AZO)薄膜通常只对波长大于2500nm的红外线效果较好,而对近红外线几乎没有反射效率。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波长主要分布在250-2500nm范围内。从光热效应来讲,太阳光谱中主要是红外波段直接产生热效应,也就是800-2500nm的近红外部分,占太阳光谱能量的44%,而大于2500nm的中红外部分仅占太阳光能量的3%,所以目前报道的ITO和AZO镀膜红外反射玻璃并不能产生很好的遮阳效果。
另一种红外反射薄膜是在衬底上镀一层部分透光的金属膜,如铬、镍、钛和高级合金钢等。它可以反射红外光,但它同时把可见光强度也降低了很多倍。而且金属膜制备成本较高,化学和机械稳定性较差,容易老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单一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近红外反射效率低和金属膜可见光透过性能弱的问题,提供一种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是由交替沉积在衬底上的金属Cu层和AZO层构成的多层薄膜。
一般,在衬底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金属Cu层和AZO层构成的两层结构薄膜;或者是在衬底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AZO层、金属Cu层和AZO层构成的三层结构薄膜。
上述的AZO层为铝掺杂透明导电膜,AZO层中金属元素的摩尔百分比含量为:
铝1~5%
余量为Zn,金属元素的含量之和为100%,(Zn+Al)与O的摩尔数之比为1∶1。
本发明中,金属Cu层可以是纯Cu或Cu基合金,金属Cu层的厚度为1~30nm。金属Cu层的厚度显著的影响着多层膜结构的光电性质。Cu层过薄,金属层呈岛状分布而不易形成连续膜,电子由于不连续Cu层散射的影响而迁移率降低,从而电阻率上升,红外反射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岛状结构Cu层对光的散射也降低了薄膜结构的可见光透光性能。随着Cu层厚度的增加,薄膜结构的光电性质不断优化。但当Cu层过厚时,过厚的Cu层对光的反射会使可见光透光性能急剧恶化。超薄Cu层的引入存在着最佳膜厚。
上述AZO层的厚度为30~300nm。
上述的衬底可以是玻璃或石英或塑料或有机柔性衬底。
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AZO层的制备:
将衬底放入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到至少5×10-3Pa,以Al摩尔百分含量为1~5%的(Zn+Al)合金为靶材,以纯Ar和纯O2作为溅射气体输入反应室,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沉积ZnO层,溅射气体的流量比Ar∶O2=2∶1~15∶1,气体压强为0.5~4.0Pa,溅射功率50~200W,衬底温度为常温;
2)金属Cu层的制备:
将衬底放入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到至少5×10-3Pa,以Cu或Cu的合金为靶材,以纯Ar作为溅射气体输入反应室,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沉积金属Cu层,气体压强为0.5~4.0Pa,溅射功率50~200W,衬底温度为常温。
制备过程所用的Ar的纯度为99.99%以上,O2的纯度为99.99%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制备的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制备过程可进一步包括将沉积有金属Cu层和AZO层的薄膜在真空、氮气或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退火,退火时间为0.5~2小时,温度为100~600℃。
薄膜制备过程中,膜厚由生长时间决定,采用振荡膜厚监控仪实时监控,并用椭圆偏振仪精确测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获得的近红外反射透明导电薄膜的电子载流子浓度在6×1021cm-3以上,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大于70%,近红外平均反射率大于60%。已达到近红外高反射膜的要求,在遮阳型红外反射结构中有巨大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28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