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养殖大黄鱼的脱脂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4071.6 | 申请日: | 2009-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5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娄永江;陈希燕;王旭冰;吕淑霞;金海萍;沈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325 | 分类号: | A23L1/325;A23L1/015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殖 大黄鱼 脱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脱脂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养殖大黄鱼的脱脂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高、胆固醇低,具有治疗贫血、滋补身体等功能 而成为海水鱼类中的极品。大黄鱼分为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养殖大黄鱼的肌肉肉 质较疏松,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20%~30%,肉质口感与野生大黄鱼相差悬殊,而 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极易氧化酸败。因此在养殖大黄鱼深加工过程中,利用食品的 脱脂技术对大黄鱼进行脱脂。目前公开的鱼类脱脂技术有多种,如采用稀碱和脱脂剂 LM952作为脱脂液进行二次脱脂的技术,但该技术不利于保持养殖大黄鱼的原有色泽, 稀碱也会污染鱼肉品质。或采用石油醚作为脱脂液进行二次萃取脱脂的技术,该技术也 会影响养殖大黄鱼的原有色泽,同时石油醚残留也会影响鱼肉的品质。公开号为 CN1524451,公开日为2004年9月1日,名称为养殖大黄鱼脱脂加工工艺的发明专利 申请,也公开了对养殖大黄鱼去杂、背部开片,然后用微生物酶溶液作为脱脂液进行脱 脂的技术,所用的微生物酶为由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扩展青霉脂肪酶、黑曲霉脂肪酶 和圆弧青霉脂肪酶混合的混合脂肪酶FE50,该技术虽然可以保持大黄鱼原有色泽和品 质,增强养殖大黄鱼的野生口味,但因为脂肪酶油相强,水相弱,可以脱去鱼片表面的 脂肪,难以渗透到鱼肉内部脱去内部脂肪,所以该脱脂技术脱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脱脂效果较好,保持大黄鱼原有色泽和品 质,增强养殖大黄鱼的野生口味的养殖大黄鱼的脱脂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养殖大黄鱼的脱脂方法,包括 去杂、清洗、背部开片为两片鱼片和用脱脂液对鱼片脱脂,在背部开片后,先将所述鱼 片用直径为0.3~0.8mm的针进行穿刺,每平方米鱼片表面的穿刺密度为20000~80000 针,然后以重量比1∶1~3的比例,将所述穿刺的鱼片放入所述脱脂液中,在真空度为 0.03MPa~0.09MPa条件下,真空脱脂50min~70min,所述脱脂液中含有浓度为30u/g~ 90u/g的脂肪酶和重量百分浓度为0.5%~1.5%的乳化剂,再将脱脂后的鱼片清水冲洗后 用清水浸泡15min~20min,沥干得到脱脂鱼片。通常脱脂液为水溶液,脱脂液中上述脂 肪酶和乳化剂的浓度配制,即可以达到较好脱脂效果,又使脱脂成本较低。
所述针的直径为0.5mm。
每平方米鱼片表面的穿刺密度为50000~60000针。
所述穿刺的鱼片与所述脱脂液的重量比为1∶2,该比例脱脂的经济效率较好。
所述脂肪酶为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扩展青霉脂肪酶、黑曲霉脂肪酶和圆弧青霉脂 肪酶的其中一种或几种混合配制。
所述脱脂液中所述脂肪酶的浓度为50u/g~70u/g,该浓度的脂肪酶脱脂的经济效率 较好。
所述乳化剂为蔗糖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和酪蛋白酸钠的其中一种或几种混合 配制。
所述脱脂液中所述乳化剂的重量百分浓度为1%,该浓度的乳化剂对脂肪酶渗透入鱼 肉内部的效率较好。
所述脱脂液的pH值为5.0~8.0,该pH范围,脂肪酶的活性较好,可以达到较好的脱 脂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0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用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长效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