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纹枯病菌融合群判定的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6620.3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玲;黄世文;刘连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病菌 融合 判定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稻纹枯病菌融合群判定的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国民 经济和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各种水稻病害流行小种的爆 发及其致病力的变异,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威胁水稻的生产安全。水稻纹枯病 是世界上水稻产区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随着矮秆、多蘖杂 交稻组合的大力推广、施肥量及种植密度的提高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水稻纹 枯病在我国的发生及危害日益严重。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病在我国仅为零星 发生;70年代后迅速蔓延,并于80年代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大面积爆发;90年 代以后,该病的发生为害更为猖獗,南方稻区的发病面积普遍超过50%以上。 据报道,1982年水稻纹枯病在全国的发病面积约为1000万hm2,损失稻谷约为 3.5×109kg;1995年发病面积扩大到近1600万hm2,损失稻谷超过11×109kg。 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发病面积为1500~2000万hm2,每年损失稻谷约 6×109kg,一般发病田块导致减产15%~20%,严重时达60%~70%,占水稻 病虫害损失的40%~50%。目前在我国南方大多数水稻种植区,纹枯病已经成 为最重要的水稻病害,无论是发生面积或造成的为害损失均居病害之首,成为 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丝核菌属真 菌中最复杂、最庞大同时也是研究比较深入的一个集合种。R.solani是水稻、 玉米、大豆、草坪草和高粱等作物的纹枯病和立枯病的致病菌,还能引起马铃 薯黑痣病、油菜菌核病、甜菜烂根病、豌豆茎腐病以及许多作物(如大豆、花 生和蚕豆)的网斑或叶枯病等主要病斑(陈延熙1985、喻大昭2000)。目前, 主要根据菌丝融合群的方法来划分R.solani在生理上特异的菌株。Ogoshi等 (1987)、李华荣(1999)研究认为:当两个丝核菌分离物配对培养时,在光学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丝生长和交叠。如果发生菌丝融合,观察到菌丝间的吸 引和融合细胞的坏死,便称这两个分离物为相同的融合群;如果不发生融合, 或不发生菌丝坏死,便不属于相同的融合群。根据菌丝融合与否,现已将R. solani分为14个融合群(AG-1~AG-13,AG-BI)。融合群又可以分为融合亚群, 如Ogoshi等根据AG-1融合群内的菌株致病性将其分为AG-1IA、AG-1IB、AG-1 IC三个亚群。李华荣等(1990)对四川省东、南稻区采集的108个水稻纹枯病 菌按菌丝融合的方法进行菌系鉴定,其中水稻纹枯病菌隶属于AG-1为97%,AG-4 为1%,AG-Bb为2%。杨艮华等(2002)对来自云南省20多个县市采集的水稻 纹枯病样本进行分离得到54个菌株,按照菌丝融合将水稻纹枯病菌分为AG-1 IA、AG-1IC、AG-6GW、AG-Bb和AGI-II5个菌系。由于AG-1IA的致病力最强 且分离获得比例最高,目前普遍认为AG-1IA是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66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剖层机灰皮拉皮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定向催化合成胞苷磷酰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