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重量传感器的车辆乘客分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1693.1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崔炯镐;申平植;金泰仁;尹祥圭;金圭锺;柳在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K28/02;G01G19/08;G01G1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重量 传感器 车辆 乘客 分类 系统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要求2008年12月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 No.10-2008-012110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为各种目的而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乘客分类系统,特别涉及 一种利用安装在车辆座椅下的多个重量传感器的车辆乘客分类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应用于前排乘客座椅的现有的重量检测型乘客检测 系统中,传感器安装在座椅框架下的四个位置,这些传感器测得的四 条数据被传输到乘客检测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基于这四条数 据的总和,识别座椅中乘客的类型。即ECU根据操作规则进行操作, 在操作规则中,通过比较传感器测得的重量的总和Wtotal与设定为参考 值的重量Wc,来识别乘客的类型。例如,根据利用 Wtotal=W1+W2+W3+W4以及Wc=乘客参考值判断Wtotal≥Wc或是Wtotal<Wc,对乘客分类。
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只用于增强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 技术的理解,其不表示或以任何方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 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用于提供一种利用安装在车辆座椅下的 多个重量传感器和虚拟传感器(dummy sensor)的车辆乘客分类系统, 并用于提供可以应用到该车辆乘客分类系统的各种乘客分类逻辑。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该车辆乘客分类系统可以包括安 装在支撑车辆座椅载荷的座椅框架下的多个重量传感器,与所述多个 重量传感器一起安装在支撑车辆座椅载荷的座椅框架下的单独的虚拟 传感器,以及乘客分类逻辑单元,所述乘客分类逻辑单元通过将根据 对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传感值求和获得的总乘客值Wtotal与第一参考值和 第二参考值进行比较,将乘客分为第一类别或第二类别。
所述单独的虚拟传感器与多个重量传感器可以相对于车辆 座椅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对称安装。
第一参考值可以被设定为被分为第一类别的乘客值的最大 值并小于被分为第二类别的乘客值的最小值,第二参考值可以被设定 为被分为第二类别的乘客值的最小值并大于被分为第一类别的乘客值 的最大值。
如果总乘客值Wtotal小于或等于第一参考值,乘客分类逻辑 单元可以将乘客分为第一类别,如果总乘客值Wtotal大于或等于第二参 考值,乘客分类逻辑单元可以将乘客分为第二类别,如果总乘客值Wtotal大于第一参考值且小于第二参考值,乘客分类逻辑单元执行总乘客值 Wtotal的修正过程和载荷分配过程的至少其中之一。
乘客分类逻辑单元可以配置为通过来自于多个重量传感器 的传感值确定虚拟传感器的传感值,通过将所确定的虚拟传感器的传 感值加入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传感值的总和中来修正总乘客值Wtotal,并 通过比较该修正的总乘客值Wtotal’与第一参考值和第二参考值将乘客 分为第一类别或第二类别,从而执行总乘客值Wtotal的修正过程,其中 虚拟传感器的传感值被设定为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传感值之一,且是根 据车辆座椅内的多个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确定的比例值。
乘客分类逻辑单元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 的载荷分布条件将所述总乘客值Wtotal修正为所述多个重量传感器的一 部分的传感值的总和,并通过比较该修正的总乘客值Wtotal’与第三参考 值将乘客分为第一类别或第二类别,从而执行所述总乘客值Wtotal的修 正过程。如果车辆座椅的后部载荷小于其前部载荷预定的值,则可以 通过对在车辆座椅的前进方向中不与虚拟传感器对齐的多个重量传感 器的所有传感值求和来确定总乘客值Wtotal,否则,可以通过对多个重 量传感器的所有传感值求和来确定总乘客值Wtota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1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