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2142.7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2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庆利;禹山林;朱凤;于丽娜;毕洁;张初署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015 | 分类号: | A23L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秋玲 |
地址: | 266100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生 中黄 曲霉 毒素 降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属于花生食品加工领 域。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类具有强致癌性和强免疫抑制性的毒 性物质,几乎每一种果实籽粒或果实籽粒制品,在一定得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 生长黄曲霉素。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 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果实籽 粒,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是B1) 污染的植物性 果实籽粒中摄入;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 (主要是M1)。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对人、家畜、家禽及动物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慢性毒性可 诱发肝癌,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这类曲霉广泛存在于热带和亚热 带,它们代谢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全球大部分食物,其中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检出率 最高。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十五期间”我国花生平均种植面 积约500万公顷,产量1300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 但我国花生在出口中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我国花生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下降,严重威胁着花生的食品安全。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比较稳定,加热到268℃以上才能被破环。60年代以来, 对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往报道多是采用化学试剂解毒,如 使用次氯酸钠、臭氧、过氧化氢、氨气以及氯气等。然而进过调查发现,大部分 化学处理存在不切实际的(须在极端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不安全(有毒 残留物的形成)和破坏产品的营养、感官和功能特性等缺陷。因此,必须通过有 效措施,降解花生籽仁中的黄曲霉毒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降解的缺陷,提供一种花生籽仁中黄曲霉 毒素的降解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且不带来新的有毒残存,黄曲霉 毒素B1的残余远远低于GB 2761-2005限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便于工 业化应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将酒精溶液与花生籽仁充分接触,再将酒精溶液与花生籽仁分离,将分离酒 精溶液后的花生籽仁真空干燥。
将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黄曲霉毒素含量175μg/kg)花生籽仁浸泡在食用 酒精溶液中,食用酒精溶液的浓度为75%-98%,花生籽仁和酒精溶液的料液重 量比为1/1-1/4。混匀浸泡时间为20-35分钟,浸泡期间不断搅拌。浸泡结束后, 用3-7毫米直径的筛子将花生籽仁沥干酒精溶液,沥干酒精溶液后的花生籽仁放 到旋转蒸发仪中,在蒸发温度45℃-60℃,真空度在0.005-0.02Mpa的条件下将 花生籽仁蒸干,直到没有酒精溶液蒸出。蒸干后的花生籽仁利用国家发明专利 ZL200510018555.X公开的方法进行黄曲霉毒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酒精溶液对 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8.5%以上。利用酒精溶液降解花生籽 仁中的黄曲霉毒素,方法简单易操作,降解效率高、降解成本低,而且不会造成 有毒溶剂残留,是一种切实可靠的新方法,便于工业化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 核心内容。
实施例1
将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黄曲霉毒素含量175μg/kg)花生籽仁浸泡在食用 酒精溶液中,食用酒精溶液的浓度为75%,花生籽仁和酒精溶液的料液重量比为 1/1。混匀浸泡时间为20分钟,浸泡期间不断搅拌。浸泡结束后,用5毫米直径 的筛子将花生籽仁沥干酒精溶液,沥干酒精溶液后的花生籽仁放到旋转蒸发仪 中,在蒸发温度45℃,真空度在0.01Mpa的条件下将花生籽仁蒸干,直到没有 酒精溶液蒸出。
黄曲霉毒素检测
蒸干后的花生籽仁利用国家发明专利ZL200510018555.X公开的方法进行黄 曲霉毒素含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含量降至1.8μg/kg。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未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21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