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6007.X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5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浩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9/3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志湧;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 ||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8-203878,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半导体器件集成度的提高,使用称作STI(浅沟槽隔离)的元件隔离技术。
在该元件隔离技术中,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中形成沟槽,并且用元件隔离膜填充沟槽,以将多个元件形成区彼此隔离。
然而,在使用这种元件隔离技术的半导体器件中,公知的是表现出驼峰特性,如图6所示。图6是示出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关系的图示。
元件形成区中的杂质在元件隔离膜中扩散,并且杂质浓度在接近元件隔离膜的元件形成区中降低。元件形成区和元件隔离膜之间的边界处的栅氧化物膜变薄。据此,接近元件隔离膜的沟道区的阈值电压低于原始沟道的阈值电压。出于此原因,形成了寄生晶体管。在半导体器件中,可以等效地视为,阈值电压彼此不同的两个晶体管被连接。以此方式,考虑的到的是,产生了如图6所示的驼峰特性。图6中的附图标记A表示示出了主晶体管中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图标记B表示示出了寄生晶体管中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关系的曲线,并且附图标记C表示通过结合曲线A和B所得的曲线。
例如,为了抑制驼峰特性的产生,如图7所示的半导体器件800是公知的(参见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No.2004-288873)。
在半导体器件800中,栅电极801的端部被构造有第一栅极线部分801A和第二栅极线部分801B。夹在第一栅极线部分801A和第二栅极线部分801B之间的区域802用作p型半导体区。在半导体器件800中,源极区803和漏极区804是n型半导体区。
在半导体器件800中,沟道区由p型半导体区802断开,并且可以防止形成寄生晶体管。
还提出了图8所示的半导体器件900(参见JP-A No.2001-148478)。
在半导体器件900中,在源极区901和元件隔离膜902之间形成第一高阻区903,并且在漏极区904和元件隔离膜902之间形成第二高阻区905。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源极区901和漏极区904是n+型扩散层,并且第一高阻区903和第二高阻区905是n-型扩散层或p-型扩散层。
第一高阻区903和第二高阻区905被形成为使得沟道区和元件隔离膜902与元件形成区之间的边界不重叠。因此,可以抑制驼峰特性的产生。
然而,在JP-A No.2004-288873的技术中,由于栅电极801的端部被构造有第一栅极线部分801A和第二栅极线部分801B,因此栅电极801的形状复杂。
JP-A No.2001-148478的技术中,当第一高阻区903和第二高阻区905中的每个由n-型扩散层形成时,内部漏-源电流可以不利地流过寄生晶体管的沟道区。
另一方面,第一高阻区903和第二高阻区905由p-型扩散层来构造,会出现以下问题。
由于第一高阻区903被布置成与源极区901相邻,因此可以在第一高阻区903和源极区901上方提供接触金属膜,并且向第一高阻区903施加与源极区901中的电压相同的电压。
类似地,在第二高阻区905和漏极区904上方形成接触金属膜,并且向第二高阻区905施加与漏极区904的电压相同的电压。
出于此原因,第一高阻区903的电势等于源极区901的电势,并且第二高阻区905的电势等于漏极区904的电势。虽然可以使衬底电势等于源极区901的电势,但是由于衬底电势不同于漏极区904的电势,因此会有漏电流流过在漏极区904侧和p型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的第二高阻区905。
在JP-A No.2001-148478中,高阻区903和905分别布置在源极区901侧和漏极区904侧,以减小元件形成区的面积。出于此原因,在JP-ANo.2001-148478的构造中,高阻区903和905必须分别布置在源极区901侧和漏极区904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0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安全即时通信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