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6248.4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井村进也;松原谦一郎;及川浩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T8/1761 | 分类号: | B60T8/1761;B60T8/24;B60T8/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车辆的制动力控制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进行制动力控制的制动装置引人注目(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以前轮速度(=轮胎半径×前轮角速度)与后轮速 度(=轮胎半径×后轮角速度)的差与目标值一致的方式控制制动力。为 了使车辆稳定而减速,优选使前后制动力比(前轮制动力与后轮制动力的 比率)与前后接地负载比(前轮接地负载与后轮接地负载的比率)相等的 所谓理想动力分配的情况(参考文献:汽车技术会“汽车技术手册1基 础、理论篇”p.141、142)。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前轮速度与后轮速 度的差的目标值设为0,使前轮速度与后轮速度一致,来实现理想制动力 分配。这是根据下述的原理。
已知车轮产生的制动力F如下式所示,能够用与车轮接地负载W和 滑动比S的积成比例的式子近似表示。在此,k主要是由轮胎的种类决定 的比例常数。
[式1]
F=k·W·S
滑动比S由车轮行进速度V和车轮速度(R·ω)(在此,R为轮胎半 径,ω为车轮角速度)决定,用下式表示。
[式2]
由于在前轮和后轮,车轮行进速度V大致相等,因此如果车轮速度 (R·ω)相等,则滑动比S大致相等。在前轮和后轮的滑动比S相等时, 根据式1,前后制动力比与前后接地负载比成比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222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虽然能够使前后制动力比与前后接地 负载比相等,但是不能使前后制动力比为任意的比率。与理想制动力分配 相比,通过使前轮速度与后轮速度的差的目标值不为0,能够使前轮制动 力与后轮制动力的任一者变大,但是此时实际产生的前轮制动力与后轮制 动力的比率不明。由此,不能高精度地进行用于使车辆行动稳定化的制动 力分配控制(参考文献:汽车技术会“汽车技术手册1基础、理论篇]p. 274~278)或横摆力矩控制(同p.287~289)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实际产生的前轮制动力与后轮制 动力的比率为任意的比率的制动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优选形态的一种如下所述。
本制动装置具有:踏板操作检测部,其检测由制动器踏板操作产生的 踏板行程或踏板踏力;制动卡钳,其设置于车辆的各车轮并产生与所述踏 板操作检测部的检测值对应的推力;接地负载推定部,其推定所述各车轮 的接地负载;推力产生部,其在基于所述接地负载推定部的推定值在车辆 的左右轮存在接地负载差的状态下判断为制动后,即使所述踏板操作检测 部检测出与该制动或其以前的制动相同的踏板行程或踏板踏力,也产生与 所述判断以前不同的卡钳推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实际产生的前轮制动力与后轮制动 力的比率为任意的比率的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车辆的结构例。
图2表示前后制动力修正值计算部6进行计算的流程图的一个例子。
图3表示车速、前后加速度Ax、横向加速度Ay、横摆率γ的一个例 子。
图4表示车轮角速度ωa、ωb、ωc、ωd除以平均车轮角速度的值的一 个例子。
图5表示计算的车轮接地负载Wa、Wb、Wc、Wd的一个例子。
图6表示计算的车辆行进速度Vv除以平均车轮速度的值的一个例子。
图7表示计算的滑动比Sa、Sb、Sc、Sd的一个例子。
图8表示计算的前后制动力比(Ff/Fr)的一个例子。
图9表示计算的总制动力Fv的一个例子。
图10表示计算的前轮制动力Ff和后轮制动力Fr的一个例子。
[符号说明]
1a、1b、1c、1d车轮
2a、2b、2c、2d车轮角速度检测部
3横摆率检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2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