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停止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6255.4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9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小川岳;石田诚司;永次由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1L23/12 | 分类号: | B61L23/12;B61L25/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 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停止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铁道车辆的连动装置和站台门装置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安全地确保列车的行进道路,通过连动装置控制信号机和转辙机的相互关系,在对设置在车站的站台的站台门进行开闭时,需要检测列车在规定的停止位置可靠地停止的情况。
对于由连动装置进行的信号机和转辙机的控制,例如先行列车在车站停止期间被后续列车追上时,连动装置首先通过轨道电路或车轴检测器等在线检测机构,对先行列车驶入包括规定的停止位置的固定区间的情况进行检测。
接下来,以从先行列车驶入所述的区间的时刻开始经过了规定的宽余时间的情况来检测先行列车的停止。检测到停止后,操作信号机及转辙机,并确保后续列车的追上所需要的行进道路。
在站台门的控制中,在列车侧检测列车的停止。列车通过安装在车轴的旋转传感器检测出列车速度。以列车速度在规定值以下的状态持续规定的宽余时间的情况来检测列车的停止。站台门装置通过具有通信功能的车上件及地面件接收停止检测信息,并打开站台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设置在车站的站台的相机拍摄站台周围,并进行列车的有无的判定、列车驶入或驶离的判定、列车速度及从列车的驶入到驶离的时间的测定的站台监视装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车站的地面系统侧设置雷达装置,测定至列车的距离和速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8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60434号公报。
在连动装置中,考虑先行列车不能充分减速,而超过规定的停止位置驶入前方的区间,并妨碍后续列车的行进道路的可能性,用于先行列车的停止检测的宽余时间估计为在通常的停止所需时间的基础上增加几十秒左右的较大的宽余时间。因此,不管先行列车是否停止,都不能确保后续列车的行进道路,而将后续列车延迟需要时间以上。
在站台门的控制中,由于将求出高牢固性的旋转传感器的能够检测速度限制为4km/h左右以上,因此对停止检测估计要几秒左右的宽余时间。作为列车的运行所需时间,会产生各停车站的各个宽余时间的累积成的较大延迟。
此外,由于从车辆向地面通知停止检测信息,因此需要具有电源及通信机能的地面件,设备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列车检测所需的宽余时间,并能够缩短运行时间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
本发明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具有:在线检测装置,其检测在确定的区间内列车存在的情况;非接触式的检测机构,其检测列车的速度;停止检测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在线检测装置输出的在线信号和用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列车速度来检测列车的停止,并生成停止检测信号;连动装置,其根据停止检测信号控制地面设备,其中,检测机构配置在相对于列车行进方向比预先规定的列车停止位置靠跟前侧,且与列车接近配置。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减少列车检测所需的宽余时间,并能够缩短运行时间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列车停止检测的时间图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4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列车停止检测的时间图的图。
图5是毫米波传感器的设置方法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30、50列车
2、32、51站台
3、35传感器
4停止检测装置
6连动装置
9线路
20轨道电路
21信号机
22转辙机
31轨道
33、55b站台栅栏
34a、34b站台门
36车上件
37地面件
52站台屋顶
55a站台外缘
55c、55d、55e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连动装置的列车停止检测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列车1为先行列车。行进中的列车1沿线路9在站台2的预先规定的停止目标位置附近停止,并在此期间,未图示的后续列车从轨道电路B通过轨道电路C,向轨道电路D行进,并追上列车1。通过轨道电路检测列车的在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2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