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低硫汽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9615.6 | 申请日: | 200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3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丰;毛俊义;张占柱;黄涛;褚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汽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油脱硫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至少一个加氢处理工艺过程和至少一个仅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的精制汽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世界各国对发动机燃料的组成如硫含量、蒸气压、苯含量、芳烃总含量、烯烃含量提出了更严格的限制,其中对汽油中的硫含量的限制尤为苛刻。我国计划在2009年12月31日将车用汽油质量升级到国III标准,要求汽油硫含量不大于150μg/g。北京市已率先于2008年开始实施国IV排放标准,要求汽油硫含量进一步降低到50μg/g以下。
催化裂化汽油是汽油调和池中主要调和组分,也是汽油中硫化物的主要来源。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高、硫含量高。采用常规的加氢脱硫方法脱除其中的硫化物,汽油中的烯烃很容易加氢饱和为低辛烷值的烷烃,导致汽油辛烷值大幅度降低。目前普遍采用选择性加氢的汽油精制工艺生产硫含量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汽油,脱除汽油中硫化物同时减少汽油烯烃饱和少,降低产品辛烷值损失。
汽油加氢脱硫过程中,其中的烯烃与加氢反应生成H2S可以生成新的硫醇,致使产物中含有少量的硫醇硫,这种硫醇称为再生硫醇。加氢后汽油馏分硫含量越低,再生硫醇所占比例越大,例如加氢后汽油产品硫含量50μg/g,再生硫醇含量在30μg/g左右,占产品总硫50%以上。加氢后重馏分产品硫含量10μg/g时,90%以上是再生硫醇硫,因此为了生产低硫和超低硫汽油,必须除去加氢后汽油馏分中的再生硫醇。
加氢后汽油馏分中的硫醇主要是大分子硫醇,性质稳定,传统的Merox催化氧化硫醇方法只能将硫醇转化为二硫化物来降低硫醇硫含量,但产品总硫并没有降低。
CN1478866A公布了一种汽油脱硫的方法。该方法将汽油原料切割为轻汽油馏分、重汽油馏分;重汽油馏分和氢气一起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反应流出物经过高压分离器分离出气相后,剩余的液相与新氢混合后再与加氢脱硫醇催化剂接触。该方法能生产硫含量低于200μg/g,硫醇硫低于10μg/g的汽油,加氢脱硫醇过程引起辛烷值的损失很小。但是,后续的加氢脱硫醇过程仍会造成汽油辛烷值损失,此外加氢脱硫醇反应为气液并流反应,由于物流中H2S浓度较高,反应后汽油产品的硫醇含量仍然较高。
US09/502509公开了一种石油原料的脱硫方法,提出在两段加氢脱硫反应器之间,将前一段反应产生的H2S脱除,以减少后一段加氢反应过程再生硫醇的产生。脱除H2S可以降低后续加氢脱硫反应器内H2S浓度,但是加氢脱硫反应仍会产生新的H2S,不能完全抑制再生硫醇的生成。
CN1242409A公开了一种石油馏分临氢/加氢精制工艺,石油馏分和氢气分别从催化提馏/汽提塔的上部和下部进入塔内,二者在催化剂表面逆流接触,反应生成的产物在氢气或再沸器产生的蒸气的汽提作用下从塔顶出装置,而精制后的石油馏分则从塔底出装置。该工艺汽提塔没有精馏段,只有反应段和提馏段,氢气既是反应物,也是汽提介质,能将反应产生的气体产物及时从反应区带出,提高反应转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加氢脱硫后再进一步脱除硫醇的汽油精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产低硫汽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汽油原料引入加氢反应器,在氢气存在下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进行加氢脱硫反应,反应产物分离得到富氢气体和加氢脱硫后的汽油馏分;
(2)将加氢脱硫后的汽油馏分引入装填脱硫醇催化剂的逆流反应器,由上向下流过催化剂床层,与由反应器底部引入的气提介质逆流接触,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所述汽油馏分中的再生硫醇在催化剂上分解为烯烃和硫化氢,流体中的硫化氢、轻烃随汽提介质移出反应区,逆流反应器上部排出含硫化氢和轻烃的汽提介质,反应器底部得到脱除了硫醇的汽油产品。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步骤1中的加氢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氢分压为1.0-5.0MPa,反应温度为250-400℃,液时空速为1.0-10.0h-1,进料氢油比为100-1000Nm3/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96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