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2931.9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罗驰;曾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4 | 分类号: | B60J3/04;G02B2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窗 透光 调整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的前后左右通常都安装有透明车窗,可使驾驶员和乘客看清车外部的环境。而现有的机动车上的透明玻璃窗都是有透光度不可变的玻璃直接安装在相应位置构成。尤其在夏天,阳光直接透过玻璃照射到人身上和车内,会造成温度升高,紫外线伤害人的肌肤等;而如果在侧门的车窗使用茶色玻璃,虽然可阻挡一定的紫外线,但会影响视线,而且因为其不可调节,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感官需要。还有的是有自动调节的变色玻璃,但因为使用的是液晶板做车窗,成本较高,且要持续消耗电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及装置,使车窗透光度可调,且成本低、耗能少。
本发明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具有两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1、一种车窗透光度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车窗由偏振玻璃制成,车窗为中空,在车窗内部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偏振玻璃,通过控制圆形偏振玻璃的旋转角度,调节车窗的透光度。
圆形偏振玻璃上设有两极性相反的磁片,圆形偏振玻璃的下方设有两块电磁铁,通过电磁铁与圆形偏振玻璃上磁片的磁力作用,带动圆形偏振玻璃进行旋转。
通过控制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方向,实现对圆形偏振玻璃旋转方向的控制。
圆形偏振玻璃可在最大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车窗的透光率也随之变化,圆形偏振玻璃旋转至需要选择的角度时,切断电磁铁电源,即实现对车窗透光率的选择。
圆形偏振玻璃的最大旋转角度由两块电磁铁之间距离确定,圆形偏振玻璃的最大旋转角度可设定为大于90度小于180度,使车窗的透光率可以在0到100之间均匀变化。
2、一种实现前述车窗透光度调整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车窗由偏振玻璃制成,车窗为中空,在车窗内部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偏振玻璃。
圆形偏振玻璃上设有两极性相反的磁片,圆形偏振玻璃的下方设有两块电磁铁。
电磁铁的电源接有双刀双掷开关,该开关可实现对电磁铁线圈电流方向的控制。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车窗由偏振玻璃制成,车窗内设有圆形偏振玻璃,利用偏振玻璃的透光率的各向异性的原理,通过圆形偏振玻璃的旋转,改变车窗与圆形偏振玻璃之间的角度,即改变偏振玻璃的晶体分子排列的角度,使车窗透光率从0到100均匀变化。本发明结构简单,且所需耗能少,制造成本低,主要用于侧车窗和后车窗,也可应用在前风挡玻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圆形偏振玻璃旋转角度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窗1由偏振玻璃制成,车窗为中空,在车窗内部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偏振玻璃2。圆形偏振玻璃上设有两极性相反的磁片3(由带磁性纳米材料制成),圆形偏振玻璃的下方设有两块电磁铁4、5,通过电磁铁与圆形偏振玻璃上磁片的磁力作用,可带动圆形偏振玻璃进行旋转。电磁铁的电源接有双刀双掷开关6,该开关可实现对电磁铁线圈电流方向的控制,通过控制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方向,可实现对圆形偏振玻璃旋转方向的控制。
当开关6打到触点A和B的时候,电流正向导通,电磁铁4、5通电后产生磁性,且两者都是上端是N极,下端是S极。电磁铁4的N极与圆形偏振玻璃的N极磁片排斥,电磁铁5的N极与圆形偏振玻璃的S极磁片吸引,使圆形偏振玻璃顺时针旋转。同理,当开关6打到C和D触点的时候,电流反向导通,圆形偏振玻璃逆时针旋转。
如图2所示,圆形偏振玻璃可在最大旋转角α范围内旋转,车窗的透光率也随之变化。圆形偏振玻璃的最大旋转角度α由两块电磁铁之间距离确定,α=180-2arcsin(d/2R)。圆形偏振玻璃的最大旋转角度α设定为大于90度小于180度,使车窗的透光率可以在0到100之间均匀变化。圆形偏振玻璃旋转至需要选择的角度时,切断电磁铁电源,即实现对车窗透光率的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29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