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昆虫的栖息地的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8033.4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2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山内启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G06F19/00;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菅兴成;吴小瑛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昆虫 栖息 鉴定 方法 | ||
1.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于鉴定属于赤拟谷盗和谷蠹的昆虫 中的所述昆虫的栖息地的标记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含下述工序:
(a)确定来自2个以上的栖息地的1种以上的昆虫的DNA碱基序列的 工序;
(b)对上述工序(a)中确定的碱基序列进行比对的工序;
(c)根据上述工序(b)的比对结果,将供给比对的全部上述碱基序 列中保守的1个以上的碱基形成的位点从上述碱基序列中去除的工序;
(d)根据上述工序(c)中的去除结果,将剩余位点的全部或一部分 作为类型识别位点的工序;
(e)对于上述工序(d)中得到的类型识别位点,比较相互对应的碱 基,将完全一致的类型识别位点分类为同一类型,将不完全一致的类型识 别位点分类为其他的1个以上的类型的分类工序;和
(f)对于上述工序(e)中分类的各种类型,由属于各类型的昆虫栖 息地确定各类型的栖息地,从而将各类型的类型识别位点作为标记的工序,
并且,上述昆虫的DNA碱基序列是从来自线粒体的ND5基因和COI基 因的碱基序列中选出的1种以上,
并且,前述标记是序列号1所示的来自赤拟谷盗COI基因的碱基序列 的5’末端开始的第22位的碱基为A、第142位的碱基为A、第229位的碱 基为G、第253位的碱基为T、第298位的碱基为G中的任一项或2项以上、 和/或是序列号8所示的来自赤拟谷盗ND5基因的碱基序列的5’末端开始 的第248位的碱基为A、和/或是序列号34所示的来自谷蠹COI基因的碱 基序列的5’末端开始的第160位的碱基为T。
2.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于鉴定属于赤拟谷盗和谷蠹的昆虫 中的所述昆虫的栖息地是否是某地区的地区识别标记的制作方法,该方法 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工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下述工序:
(g)对于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工序(f)中得到的标记,比较相互对 应的碱基,选取只在1个类型中存在,而在其以外的类型中不存在的碱基 的工序;和
(h)将上述工序(g)中选取的1个以上的碱基单独或多个组合后作 为地区识别标记的工序,
并且,前述标记是序列号1所示的来自赤拟谷盗COI基因的碱基序列 的5’末端开始的第22位的碱基为A、第142位的碱基为A、第229位的碱 基为G、第253位的碱基为T、第298位的碱基为G中的任一项或2项以上、 和/或是序列号8所示的来自赤拟谷盗ND5基因的碱基序列的5’末端开始 的第248位的碱基为A、和/或是序列号34所示的来自谷蠹COI基因的碱 基序列的5’末端开始的第160位的碱基为T。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昆虫为赤拟谷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昆虫为谷蠹。
5.一种用于鉴定被测昆虫的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由下 述步骤构成:
比较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的标记的区域的 碱基序列、和从被测昆虫中得到的碱基序列中的与具有所述标记的区域的 碱基序列相对应的碱基序列,
分析被测体的所述碱基序列中的与标记相对应的位点的碱基是否与标 记的碱基一致,
从而鉴定被测体的栖息地。
6.一种用于鉴定被测昆虫的栖息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 下述步骤:
将包含表示通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的标记的碱基 的数据、和表示所述碱基的碱基序列位置的数据的标记表存入运行分析用 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内的步骤;
将包含表示从被测昆虫中得到的碱基的数据的被测体碱基序列表存入 所述计算机内的步骤;和
参照所述标记表的表示所述碱基序列位置的数据,用所述计算机对表 示位于被测体碱基序列表和所述标记表之间相对应的碱基序列位置上的碱 基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昆虫为赤拟谷盗。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昆虫为谷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未经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803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