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438.9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章;陈虹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33/04 | 分类号: | C07C333/04;A01N47/12;A01P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004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基 氨基甲酸酯 制备 方法 杀菌剂 中的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颖的苯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辣根(Armoracia lapathifolia Gilib.),又名西洋山葵,马萝卜,为十字花科辣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肉质根及地下茎外皮较厚,黄白色或肉白色,圆柱型,全部入土长约30~60cm,茎粗约5~6cm,原产欧洲南部,以陆地栽培为主。辣根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蔬菜兼药用植物。其独特的刺激性和辛香辣味具有提鲜和杀菌作用,是日本料理、凉拌菜、生食海鲜等常用的佐料。同时也是制作辣根酱必不可少的原料,在日本广为流行。
辣根也是我国一种传统中药材,有抗菌、杀菌、利尿、兴奋神经的功效。异硫氰酸酯除了调味作用之外,人们已经广泛研究了它们的各种生物活性。辣根中所含的异硫氰酸酯主要有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4-戊烯基异硫氰酸酯、5-己烯基异硫氰酸酯、5,7-甲亚硫基己基异硫氰酸酯、β-苯基乙基、苯基和苄基异硫氰酸酯等。目前研究最多的十字花科植物有芥末、辣根、山葵(日本辣根)、油菜籽、甘蓝、抱子甘蓝、花椰菜、萝卜等等,其辛辣风味主要来自于植物中的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目前对于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的化学、提取工艺、含量分布、生物活性研究居多。国外文献有苯乙基异硫氰酸酯抑菌方面的相关报道,但并未研究以苯乙基硫代氨基甲酸甲酯为活性成分的抑菌作用研究。
本专利首次提出从十字花科辣根属植物辣根中提取苯乙基异硫氰酸酯,再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苯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方法和作为杀菌剂的应用。
农作物病害常常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至今化学农药仍然是防治农作物病害常用手段之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会带来农药残留、威胁人畜安全、伤害环境中其它微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植物源抑菌剂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众多科学家的重视,从植物中寻找一些对病原菌抑制效果好,特异性强,对环境和人畜安全、无公害的新型抑菌剂是开发新型农药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新的具有杀菌活性的苯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十字花科辣根属植物辣根中提取苯乙基异硫氰酸酯,再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本发明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下述通式(I)化合物:
其中R为C1~C10的烷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辣根原料预处理:辣根的根、茎洗净、切片、晾干,粉碎至20-200目,得到辣根原料细粉;b.水解:上述辣根原料细粉与蒸馏水按质量比1∶10-30混合,加入粉状维生素C,粉状维生素C的添加量与辣根原料细粉的质量比为1-10∶1000,pH5-7、30-40℃下水解60-140分钟,过滤,取滤渣;c.滤渣提取:采用低极性有机溶剂提取,每1g滤渣中加入低极性有机溶剂5-25mL,加热搅拌,提取1-4次,每次提取时间1-3小时,温度20-40℃,过滤,合并滤液,真空浓缩,回收低极性有机溶剂,得滤渣提取粗品,低温密封保存备用;d.溶剂萃取分离:将上述滤渣提取粗品溶于甲醇,每1g滤渣提取粗品溶于20-50mL甲醇中,除去不溶物,将甲醇溶解部分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回收甲醇溶剂,得到的浓缩物再溶于60℃-120℃沸程的石油醚,每1g浓缩物溶解于20-50mL60℃-120℃石油醚中,除去不溶部分,将石油醚溶解部分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得到浓缩物,为萃取分离粗品,低温密封保存备用;e.柱层析分离:将上述萃取分离粗品溶于60℃-120℃沸程石油醚,经过极性填料柱吸附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100∶1-50的洗脱液逐级梯度洗脱,收集洗脱液,得到辣根提取物;f.酯交换反应:上述辣根提取物加入含水量小于0.05%的C1-C10伯醇中,辣根提取物与C1-C10伯醇按质量比为1∶30-100,在高于100℃进行酯交换反应,反应时间12-24h,得到所需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4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浙贝乙素胆汁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耐磨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