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5836.2 | 申请日: | 200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肖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0 | 分类号: | B60H1/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发动机的尾气进行整车采暖及除霜除雾,在不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能源以提高乘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发动机启动初期或者高寒地带运行时,尤其在寒冷冬天,整车需要快速除霜除雾或者车室升温。但目前大多数车上都是利用发动机冷却循环水热量来实现除霜除雾或者车室升温,少数车甚至通过辅助电加热来提升除霜除雾或者车室升温效果,此举降低了汽车燃油经济性。即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气温低的情况下车室升温困难、除霜除雾速度慢、功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加热装置,通过管路一端自发动机排气管引出,另一端连接所述加热芯体,在不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改善除霜除雾或者车室升温效果,特发明了此种新型的利用发动机尾气来实现除霜除雾或者车室升温的装置。
汽车发动机启动后,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正常温度约为500~600℃,可以考虑利用此尾气来加热整车除霜除雾、采暖用空气。若要利用发动机尾气的热量则需在发动机排气管(暂定在发动机三元催化处)引出一根管路I通到加热器内,其热量通过加热器加热通过鼓风机推动的气流,该气流通过流道及风门进入除霜除雾风道或者采暖风道,由控制面板来控制通过该加热器的风量,以保证合理的出风温度(其控制原理同目前通用的发动机冷却水加热原理)。目前大多数整车除霜除雾、采暖使用的热量来源于发动机冷却水热量,但是由于发动机冷却水水温在发动机刚启动时温度较低(该冷却水温度在80℃左右),无法满足整车快速除霜除雾及采暖要求。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车用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芯体,管路I以及管路II,所述管路I一端自发动机排气管引出,另一端连接所述加热芯体,用于将发动机尾气导入所述加热芯体,所述管路II一端连接所述加热芯体,另一端引入发动机排气管,用于将加热芯体内发动机尾气带回发动机排气管。
还包括一鼓风机,所述鼓风机设置在加热芯体的一侧,用于推动气流通过所述加热芯体产生热流。
所述鼓风机和加热芯体的位置设置为使其热流可以通过空调系统流道及风门,并进入除霜除雾风道和/或采暖风道。
还包括一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用来控制加热装置的风量及温度。
还包括一蒸发器,设置在鼓风机和加热芯体之间。
所述管路I一端自发动机排气管的发动机三元催化处引出。
所述管路I布置在发动机舱内,并穿过前挡板与加热芯体联接。
所述加热芯体布置在仪表台内。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
1、直接引用发动机尾气,且不会增加额外的发动机油耗;
2、可以改善整车采暖及除霜除雾性能,提高整车安全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发动机尾气流向走向示意图
图2布置结果示意图
图3加热器工作示意图
图中:
1:管路I
2:管路II
3:加热芯体
3:空调加热器芯体
4:空调加热器进气管
5:空调加热器出气管
6:发动机排气管
7:发动机
8,8’:座椅
9:鼓风机
10:气流方向
11:蒸发器
12:热空气
13:冷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本实施例采暖、除霜除雾装置利用发动机尾气作为热源在通过加热器换热(加热空气),以提高乘座的、安全性、舒适性。组成:含鼓风机1个、蒸发器1个、加热芯体1个、空调流道,管路2根,详见图2、图3。
具体实现步骤:
1、布置:从发动机排气管引出一根管路I,此管路应布置在发动机舱内,再穿过通过前挡板与加热芯体联接,后经另一根管路II将发动机尾气带回发动机排气管,管路II与管路I布置相似,加热芯体应布置在仪表台内(如图1所示)。
2、工作:当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尾气将通过管路I进入加热芯体,气流穿过加热芯体后将通过管路II回到发动机排气管。这时如果打开空调,气流将通过鼓风机的推动,依次通过蒸发器、加热芯体,然后进入除霜除雾或者吹面风口(如图1、2、所示)。在气流通过加热芯体时流将被发动机尾气加热,由于发动机尾气温度较高,很快将使出风口气流温度达到通过空调面板所设定的温度,以此来实现快速除霜除雾、采暖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58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