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0326.4 | 申请日: | 200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洪应萍;夏文林;罗颜荣;何广松;袁挺;郑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1/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刘开鼎;李新林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量也日益增加,为了减轻污水对水体和环境的危害,在其释放至环境中之前需经过净化处理这一环节。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大多由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及泥水分离系统构成,主要由于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以构建其生化处理系统,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其结构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均存在着同一缺陷,即,用以构成污水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池呈分散分布方式(处理池之间通过管路顺次连通),这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需占据较大的用地面积,不仅提高了其建造成本,还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例如,在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选址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此外,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泥水分离系统多采用二沉池构成,生化处理系统的出水经二沉池沉淀分离后直接排放,其处理出水虽可达到排放水的水质要求,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仍需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加以改进,以进一步增强其污水处理效果,提高出水水质的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污水处理系统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减少占地面积的污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有一预处理系统、一生化处理系统及一泥水分离系统,其中,构成所述预处理系统和生化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池以及构成所述泥水分离系统的污泥池和清水池紧邻并呈圆环状分布,而所述泥水分离系统的其余部分则设置于圆环状区域的中心处,从而组成圆形结构的污水处理系统。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有一调节池及一设置于所述调节池进水口处的格栅池;所述生化处理系统括有顺次连通的一厌氧池、一缺氧池及一好氧池,其中,所述厌氧池的进水口与所述调节池的出水口管路连通,其中设置有至少一潜水搅拌器,所述缺氧池的进水口与所述厌氧池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好氧池为设置有曝气装置的氧化沟结构,其进水口与所述缺氧池的出水口连通,并在所述好氧池与缺氧池之间设置至少一用于将所述好氧池中的污水回流至所述缺氧池中的回流装置;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包括有一气浮过滤装置、一污泥池及一清水池,其中,所述气浮过滤装置包括有一气浮装置及一过滤池,所述气浮装置的进水口与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口管路连通,且其出水口通过一配水槽而与所述过滤池的进水口连通,而排泥口通过一排泥管而与所述污泥池管路连通,所述过滤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而与所述清水池管路连通,所述污泥池设置有一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中的污泥回流装置。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好氧池中设置有纤毛状生物膜填料。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好氧池的中间处设置有一好氧池隔板,位于所述好氧池隔板的两侧处朝同一推流方向而各设有至少一第三潜水推流器。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有一与风机连接的布气主风管及多个设置于所述好氧池下部的微孔曝气器,每一微孔曝气器各自通过一布气支风管而与所述布气主风管连通。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微孔曝气器为薄膜管式微孔曝气器。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微孔曝气器分设于所述好氧池隔板的两侧处。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调节池的中间处设置有一调节池隔板,位于所述调节池隔板的两侧处朝同一推流方向而各设有至少一第一潜水推流器。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缺氧池的中间处设置有一缺氧池隔板,位于所述缺氧池隔板的两侧处朝同一推流方向而各设有至少一第二潜水推流器。
上述污水处理系统中,所述气浮过滤装置的气浮装置和过滤池一体化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构成所述预处理系统和生化处理系统的各个处理池以及构成所述泥水分离系统的污泥池和清水池紧邻并呈圆环状分布,而所述泥水分离系统的其余部分则设置于圆环状区域的中心处,从而组成圆形结构的污水处理系统,如此分布方式,可紧凑组合各个处理池,从而减小污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3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