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2034.4 | 申请日: | 200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12 | 分类号: | B60L7/1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 洋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制动 能量 回收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电动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可以不仅具有能源来源范围广、经济效益高、无污染的技术特点,还可以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实现车辆减速制动时的能量回收,其具体回收方式为在车辆减速制动时,将电机切换为发电模式,电机在辅助制动的同时,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存储于电池中,以提高整车的能量利用效率,增加整车的行驶里程。因为上述能量回收方法涉及到制动系统的运作,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能量回收,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对回收过程进行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确保制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由整车控制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车速传感器、制动踏板传感器组成,所述整车控制器采集处理来自车速传感器、制动踏板传感器的信息,并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模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充放电进行管理。
上述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能够结合车速对能量回收过程进行管理,使能量回收更加合理,保证制动安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所述整车控制器与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通过CAN总线连接;整车控制器与车速传感器、制动踏板传感器通过线束连接。
所述制动踏板传感器为安装在制动推杆处的位移传感器或安装在制动踏板转轴处的角度传感器。当制动踏板踩下后,制动推杆就会产生位移,上述位移传感器的数据与制动踏板的踩下深度成正比;同理,上述角度传感器的数据与制动踏板的踩下深度也成正比,整车控制器根据位移传感器或角度传感器的数据即可判断制动踏板的行程。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
该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当制动踏板踩下后,整车控制器首先采集车速信息,并根据车速信息选择执行步骤B或步骤C;
B:若车速低于预定值V1,不进行能量回收;
C:若车速大于或等于预定值V1,整车控制器根据当前车速查找预先设定的车速-电机扭矩函数表,并根据所述车速-电机扭矩函数表来控制电机的发电扭矩,进行能量回收。
倒车时一般速度较低,而且要经常踩下制动踏板,以对汽车位置进行调整,此时的制动能量不多,因此在上述控制方法中,当汽车倒车时,不进行能量回收。
为充分利用制动能量,并且在能量回收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辅助制动,所述车速-电机扭矩函数表中,电机的发电扭矩随车速增大而增大;并且当车速高于预定值V2后,电机的发电扭矩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上述车速值V2大于V1。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实时采集车速信息,并根据车速信息对电机发电扭矩进行调整,能够在确保制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速-电机扭矩函数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由整车控制器1、电机6及电机控制器7、电池4及电池管理系统5、车速传感器2、制动踏板传感器3组成,所述整车控制器1与电机控制器7、电池管理系统5通过CAN总线连接(如粗实线所示);整车控制器1与车速传感器2、制动踏板传感器3通过线束连接。
上述制动踏板传感器4为安装在制动推杆处的位移传感器。
整车控制器1采集处理来自车速传感器2、制动踏板传感器3的信息,并通过电机控制器7控制电机6的工作模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5对电池4的充放电进行管理。
本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A:当制动踏板踩下后,制动踏板传感器3发出信号至整车控制器1,整车控制器1首先通过车速传感器2采集车速信息,并根据车速信息选择执行下述步骤;
B:若车速低于预定值V1,不进行能量回收;
C:若汽车在倒车,不进行能量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20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