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缠带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8327.3 | 申请日: | 200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5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周;张浩;包炜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0 | 分类号: | H01R43/00;H01R4/7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新华 |
地址: | 2002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具 | ||
1.一种缠带工具,用于快速完成胶带(80)在线束(90)外的缠绕动作,所述缠带工具包括:
线束通过装置(10),所述线束通过装置允许所述待缠绕的线束通过其中;
供带装置(20),所述供带装置用于为通过所述线束通过装置的所述待缠绕的线束提供缠绕用的所述胶带;和
缠带驱动装置(40),所述缠带驱动装置用于将所述胶带缠绕到所述待缠绕的线束上;
其中,当所述线束通过装置被驱动而沿着所述待缠绕的线束作线性运动时,所述缠带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供带装置围绕所述待缠绕的线束作圆周运动,以将所述胶带缠绕在通过所述线束通过装置的所述线束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带工具,其中所述缠带驱动装置(40)包括:
在外力的驱动下进行动作的始动机构(41);
由所述始动机构驱动的转化机构(42);和
由所述转化机构驱动的传动机构(43),而所述传动机构(43)与所述供带装置(20)连接,以驱动所述供带装置动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带工具,其中:
所述始动机构(41)包括具有钢丝(411)的绕线轮(412)以及支撑所述绕线轮的第一传动轴(413);
所述转化机构(42)包括由所述第一传动轴(413)驱动的齿轮结构(420);和
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由齿轮结构(420)驱动的第二传动轴(430),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供带装置(20)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带工具,其中:
所述齿轮机构(420)是四齿轮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动轴(413)枢接的大齿轮(421),与所述大齿轮啮合的一对惰轮(422),以及与该对惰轮啮合的不完整齿轮(423),所述不完整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30)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带工具,所述缠带驱动装置(40)还包括:
手柄(44),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绕线轮(412)中的所述钢丝(411)的一端,以便于使用者拉动所述钢丝(41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带工具,所述缠带驱动装置(40)还包括用于保证所述齿轮机构(420)单向转动的单向机构(45),所述单向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齿轮机构(420)中的大致呈圆形的轴孔(451),其中,沿所述轴孔(451)的圆周切线方向形成若干个朝着同一方向开口的槽口(452);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413)中的弹簧(453)和钢球(454),所述钢球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抵制在所述轴孔的圆周上或所述槽口中。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带工具,所述缠带驱动装置(40)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绕线轮(412)中的所述钢丝(411)复位的自动回复机构(46),所述自动回复机构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回复弹簧(461),其中当所述钢丝(411)被释放时,所述钢丝(411)在所述回复弹簧(461)的作用下自动回复到所述绕线轮(412)中。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带工具,还包括工具架(30),所述工具架包括:
壳体(31),所述线束通过装置(10)和所述缠带驱动装置(40)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和
设于所述壳体上以便于使用者操作的把手(3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缠带工具,所述线束通过装置(10)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31)上的通道开口(11),其中所述线束(90)通过所述通道开口(11)保持在所述线束通过装置(10)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缠带工具,其中:
所述通道开口(11)呈“C”形,所述线束(90)从所述通道开口(11)的一侧进入所述通道开口(1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缠带工具,所述供带装置(20)包括:
供带机构(21),所述供带机构为所述线束(90)提供胶带(80),和
支架(22),所述支架用于带动所述供带机构(21)绕所述线束(90)转动,所述支架的一端轴接所述第二传动轴(430),而另一端轴接所述供带机构(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832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拉单晶硅直径测量方法
- 下一篇:三孔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