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酵型含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8384.1 | 申请日: | 200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7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杰;周凌华;王荫榆;郭本恒;何楚莹;徐致远;应杰;沈玲;张红发;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9/133 | 分类号: | A23C9/1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薛琦;朱水平 |
地址: | 2011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型含乳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酵型含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含乳饮料市场发展迅猛。目前,市面上的含乳饮料主要分为配制型含乳饮料和发酵型含乳饮料两种。相比之下,配制型含乳饮料的品种较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食品营养和口味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传统的配制型含乳饮料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酵型含乳饮料是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乳酸菌等有益菌培养发酵制得的乳液中加入水,以及白砂糖和(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等的一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饮料。由于发酵型含乳饮料具有更加优良的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因此具有更加广泛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传统的发酵型含乳饮料产品的包装主要有利乐包、利乐枕、康美包等,基本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原奶的检验:主要针对感官指标、脂肪、蛋白质、密度、酸度、杂质度等指标进行检测,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2、酸牛乳的制备:使用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及其它的我国批准使用的菌种进行发酵,酸牛乳滴定酸度达到70°T后迅速冷却至10℃以下,酸牛乳滴定酸度控制在70-110°T范围内。
3、将增稠剂、乳化剂和白砂糖等充分溶解后,打入配料罐中,与酸牛乳充分混合,添加酸度调节剂和香精,得料液。
4、预热:料液预热至50-80℃。
5、均质:压力为15-25Mpa,温度为50-80℃。
6、杀菌:杀菌温度控制在90-140℃,时间控制在4秒-40分钟。
7、灌装。
8、检验合格后出厂。
我国的发酵型含乳饮料,起初是加香精简单地调配各种风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料的口感和营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入果蔬汁的发酵型含乳饮料应运而生,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一定人群的营养需求。虽目前种类繁多,但产品在风味、口感和营养性方面改进不大,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咀嚼感和营养性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若能生产含有果蔬颗粒的发酵型含乳饮料就能克服咀嚼感差的缺陷并提高营养性。
但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含有果蔬颗粒的发酵型含乳饮料。究其原因,主要是果蔬颗粒在发酵型含乳饮料中的均匀悬浮问题目前还未得到解决。由于果蔬颗粒的比重比常规的发酵型含乳饮料的比重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果蔬颗粒会下沉,造成成品中果蔬颗粒含量不均匀及颗粒沉底的现象。采用常规的发酵型含乳饮料配方和方法难以使固体的果蔬颗粒在含乳饮料中均匀悬浮,因此若要制备含有果蔬颗粒的发酵型含乳饮料须解决果蔬颗粒发生沉淀的问题。现有的含有果蔬颗粒的调配型含乳饮料多采用牛奶作为原料,由于牛奶与酸牛乳在成分上有很大不同,调配型含乳饮料的配方和方法也难以适用于发酵型含乳饮料。此外,目前用于制造含乳饮料的无菌罐多为立式无菌罐,其搅拌桨位于筒体的中央,边缘处的物料不能充分搅拌,并且筒体的底部易发生沉降现象,底部产生物料死角,搅拌不均匀,此外搅拌桨的剪切容易造成果蔬颗粒的破坏。因此,现有技术中仅有调配型含乳饮料,含有果蔬颗粒的发酵型含乳饮料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了由于果蔬颗粒在发酵型含乳饮料中难以均匀悬浮,从而难以制成含有果蔬颗粒的发酵型含乳饮料的缺陷,通过对含乳饮料各组分种类、配比的严格筛选,提供了一种发酵型含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含乳饮料含有果蔬颗粒,并且果蔬颗粒在含乳饮料中能够均匀悬浮,具有很好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前景。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发酵型含乳饮料,每100克所述发酵型含乳饮料含有如下重量的组分:
酸牛乳 35克~65克,
果蔬颗粒 1克~20克,
甜味物质 0.01克~15克,
稳定剂 0.1克~1克,
以及水 补足至100克;
其中,所述的稳定剂为增稠剂,或增稠剂与乳化剂的混合物;所述的增稠剂至少为结冷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83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组
- 下一篇:电阻变化元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