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铁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3313.6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9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石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惠民 |
主分类号: | A23L1/304 | 分类号: | A23L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3011四川省自贡市大***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食品 营养 强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生产铁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方法.本方法特别适合生产能加到碘盐中,成为碘,铁和锌复合食盐的铁食品营养强化剂.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2002报告p83指出:铁缺乏是第九位,锌缺乏是第十一位危险因素.我国属于缺铁,缺锌,缺碘的国家.在中国,2004年卫生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锌摄入量不足EAR(平均需要量)的比例分别为53.3%和45.3%,中国居民中普遍存在锌摄入不足的“潜在饥饿”问题.食物中添加铁和锌的营养强化剂,是解决人群缺铁缺锌病流行最好的方法.
目前铁食品营养强化剂分三类:即水溶性的,低水溶性的和水不溶的.水溶性的如硫酸亚铁生物利用率高,但会改变食物颜色和味道,且性质不稳定,加到碘盐中更不稳定,不仅铁的生物利用率降低.且碘也大部份损失.低水溶性的如富马酸亚铁生物利用率不稳定.水不溶的如焦磷酸铁和元素铁的生物利用率很低.
目前国际上大规模在食物添加的是焦磷酸铁和金属铁粉.瑞典等国按每人每天强制添加16mgFe焦磷酸铁,美国按每人每天强制添加8mgFe的金属铁粉.此种食物强化程序已有五十到六十年,但未充分证明其强化明显效果如文献Public Health Nutr.2007 Nov;10(11):1266所指,对美国公众,如食物不强化铁时,可能增加儿童和育龄妇女的缺铁贫血,但不可能对男人或成年妇女和儿童的铁状态有意味深长的影响.如文献J Nutr.2008 Apr;138(4):782所指,在面包中添加富马酸亚铁,电解铁或EDTA铁钠并未改变南非学童的铁状态.又如文献Rev SaudePuplica 2007 Aug;41(4):539指出,2004年巴西政府法定,要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还原铁,电解铁,EDTA铁钠及螯合铁强化小麦粉和玉米粉,但经12和24个月后调查,发现6岁以下学前儿童血红蛋白水平无改变.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2002报告P111指出:”添加铁的工作受困于缺乏一种理想食物载体,(50%以上的目标公众吃这种食物,且吃足够数量),也受困于没有一种既易吸收又稳定的化合物(它色浅和食物载体不反应且本身是无味的).
近年来,为求寻找新的铁食品营养强化剂,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例如中国专利CN1838889A将有机乳化剂和焦磷酸铁,经研磨制成0.25微米的焦磷酸铁乳化液,从而提高焦磷酸铁的生物利用率.例如,日本太阳株式会社用上述方法制成乳化铁Sunactive Fe,”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年No3 p35介绍了用其制成乳化铁饮料,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用其制成光明强化高铁奶(保质期为4℃10天).但是用乳化法制成乳化铁,不仅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且其保存稳定性也不高,也无法大规模使用.
韦木列(Rita Wegmuller),在J.Nutr.134:3301-3304,2004.指出把焦磷酸铁的粒径 由d50=21,2.5微米降低到平均粒径0.5微米,其大鼠相对生物吸收效率可由60,72%升高到94%.诺拿尔(Rohner F.)在J Nutr.2007 Mar;137(3):614-9.指出用火焰喷雾,高温分解合成磷酸铁的钠米粉,其大鼠相对生物吸收效率可达96%.但是要制成微粒的焦磷酸铁,尤其是制成钠米级的磷酸铁,工艺是复杂的且成本高,无法大规模使用.
不论用上述何种方法制得焦磷酸铁,且不论加具原性的有机乳化剂,易引起碘盐中碘酸钾的分解,就焦磷酸铁本身易水解产生酸性,也必然加速碘盐中碘酸钾的分解,使碘盐失去碘,故无法用於碘盐.。上述CN1838889A,Rita Wegmuller及Rohner F.文献均末涉及到加碘盐。
近年,我国推广使用EDTA铁强化酱油,不仅EDTA铁的使用量有限制(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的ADI定为0.2mg/Kg.bw),欧美等国不准用於婴幼儿食品,且EDTA铁对人体锌代谢的影响还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时至今日,仍末找到这样一种能符合上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化合物.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惠民,未经石惠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33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