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及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8120.X | 申请日: | 200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0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秋元健吾;津吹将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9/423;H01L21/34;H01L21/84;H01L21/2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刘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及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氧化物半导体来制造薄膜晶体管(也称为TFT) 并且将其应用于电子设备等的技术引人注目。例如,专利文件1和专 利文件2公开有如下技术:将氧化锌、In-Ga-Zn-O类氧化物半导体 等用于氧化物半导体层,以制造图像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等。
此外,作为使用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晶体管的结构,提案了各种各 样的结构,例如,上述的专利文件2和专利文件3示出有底栅·底接触 型结构,其中在设置于栅极绝缘层上的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上形成氧 化物半导体层。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123861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96055号公报
[专利文件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305658号公报
一般地,为了降低晶体管的驱动电压并进行高速工作,将栅极绝 缘层的膜厚度形成得薄很有效。然而,当在底栅·底接触型结构中隔着 栅极绝缘层而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的一部分重叠时,随着 栅极绝缘层的膜厚度变薄,而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之间 产生寄生电容,因此对元件特性产生影响。其结果,有如下忧虑:在 元件特性上产生不均匀性,而元件的可靠性降低。
此外,在隔着栅极绝缘层而覆盖栅电极层的端部地设置有源电极 层、漏电极层的情况下,若覆盖栅电极层的端部的栅极绝缘层的膜厚 度变薄,则发生如下问题:容易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漏电极层之 间产生泄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即使在栅电极层、源电极 层及漏电极层上设置半导体层的情况下,也提高元件特性和元件的可 靠性。
在包括栅电极层、设置在栅电极层上的栅极绝缘层、隔着该栅极 绝缘层而重叠于栅电极层的一部分地设置的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设 置在栅极绝缘层、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上的半导体层的结构中,将位 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栅极绝缘层的膜厚度设定得薄 于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或者设置在栅电极 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的膜厚度。在此情况下,可以降低产 生在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和栅电极层之间的寄生电容,并且可以提高 元件特性。
此外,所公开的发明的一种方式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栅电极层; 设置在栅电极层上的栅极绝缘层;隔着栅极绝缘层而重叠于栅电极层 的一部分地设置的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在栅电极层的上方并与位于 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栅极绝缘层接触地设置并且设置 在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上的氧化物半导体层,其中,在栅电极层的上 方并位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栅极绝缘层的膜厚度薄 于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或者设置在栅电极 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栅极绝缘层的膜厚度。
此外,所公开的发明的一种方式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栅电极层; 设置在栅电极层上的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上的与栅电极层的一部 分重叠地设置的第二绝缘层;隔着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而重叠于 栅电极层的一部分地设置的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在栅电极层的上方 并与位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第一绝缘层接触地设置 并且设置在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上的氧化物半导体层。注意,也可以 将在栅电极层的上方并位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的第一 绝缘层的膜厚度也可以薄于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之间的第一 绝缘层或者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第一绝缘层的膜厚度。
此外,所公开的发明的一种方式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栅电极层; 在栅电极层上依次层叠地设置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隔着第一 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而重叠于栅电极层的一部分地设置的源电极层 及漏电极层;在栅电极层的上方并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区域 的第二绝缘层接触地设置并且设置在源电极层及漏电极层上的氧化 物半导体层,其中,在栅电极层的上方并位于源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 间的区域的第二绝缘层的膜厚度薄于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源电极层之 间的第二绝缘层及设置在栅电极层和漏电极层之间的第二绝缘层的 膜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81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电路板及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带孔补强片载板的制作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