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侧部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1305.6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2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孝行;高山裕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构造,尤其涉及在底板面板的两侧前后延 伸的下纵梁。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车室的底板面板的两侧配置有前后延伸的下纵梁,在 该下纵梁上安装有中间支柱等支柱的下端部。
近年,在下纵梁中,为了谋求其轻量化和刚性提高开发出了以 下的构造,即,在由钢板构成的闭截面内作为加强部件设置由铝合 金挤压材料制成的下纵梁加固件(side sill reinforce)。通过下面的 图7对该技术进行说明。
图7的(a)、(b)是表示现有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说明图。
在图7(a)中,下纵梁101具有:设在车室侧的钢板制成的下纵 梁内部件102;配置在该下纵梁内部件102的车外侧的钢板制成的下 纵梁外部件103;配置在这些下纵梁内部件102及下纵梁外部件103的 内侧的铝合金挤压材料制成的下纵梁加固件104,分别设在这些下纵 梁内部件102、下纵梁外部件103、下纵梁加固件104上的凸缘102a、 103a、104a彼此之间、凸缘102b、103b、14b彼此之间分别结合。
中间支柱106由设在车室侧的中间支柱内部件107和设在该中间 支柱内部件107的车外侧的中间支柱外部件108构成,中间支柱内部 件107的下端部安装在凸缘102a上,中间支柱外部件108的下端部安 装在下纵梁外部件103的侧面上。此外,附图标记109表示安装在下 纵梁内部件102的侧面上的底板面板。
在图7(b)中,例如,在外力从侧面作用在中间支柱106上的情 况下,中间支柱106如箭头所示那样变形并倾斜,与此相伴,外力(扭 转力)传递至下纵梁内部件102及下纵梁外部件103,下纵梁内部件 102及下纵梁外部件103以向车室侧倾斜的方式变形。
由于下纵梁内部件102及下纵梁外部件103和下纵梁加固件104 以凸缘102a、103a和凸缘104a结合,另外还以凸缘102b、103b与凸缘 104b结合,所以,下纵梁加固件104基本上不会追随下纵梁内部件102 及下纵梁外部件103的变形。即,在向下纵梁101输入外力的过程中, 下纵梁101的截面形状无法保持。
因此,不能充分发挥下纵梁101中的下纵梁加固件104的加强效 果。换言之,下纵梁101的扭转刚性降低。
另外,除上述技术外,还公知在下纵梁的内部设有铝合金挤压 材料的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法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890361号说明书 (FR2890361A1)
通过下面的图8对专利文献1的图3进行说明。此外,已重新赋予 了附图标记。
图8是表示现有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剖视图,在由内面板111和安 装在该内面板111的外侧的外面板112构成的下纵梁113的内部,安装 有加强部件117,该加强部件117由铝合金制成的挤压材料构成,并 通过紧固部件114、116以倒S字形截面安装在内面板111上。
在上述内面板111及外面板112上安装有中间支柱的下端部。例 如,在针对中间支柱存在来自侧面的冲击物的情况下,虽然由于中 间支柱向车室侧的变形而在下纵梁113上施加有扭转力,但对倒S字 形状的加强部件117来说,由于倒S字的各端部侧容易变形,因而相 对于该扭转力不具有大的扭转刚性,难以产生充分的反力。此外, 对于从侧面作用在下纵梁113上的弯曲力,同样由于不具有大的弯曲 刚性,因而难以确保充分的反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铝合金制成的挤压材料并能够 提高刚性的车身侧部构造。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的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下纵梁,该下纵梁在 钢板的内侧设有铝合金挤压材料制成的下纵梁加固件,其特征在于, 钢板的外侧被铝合金铸造制成的托架覆盖,并且托架安装在钢板上, 在该托架上设有向内方突出的凸部,在钢板上开设有孔部,凸部通 过该孔部固定在下纵梁加固件的角部上,由此,下纵梁加固件被托 架限制。
由于下纵梁加固件被托架限制,所以例如从安装在下纵梁上的 中间支柱向托架上作用有扭转力、弯曲力时,该扭转力、弯曲力从 托架直接传递至下纵梁加固件,下纵梁加固件和托架一体地变形。 即,在保持下纵梁的截面形状的同时以整个下纵梁承受扭转力、弯 曲力。
本发明技术方案二的特征在于,凸部沿托架的长度方向形成, 或以在长度方向上多个并列的方式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1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逻辑电路
- 下一篇: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