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四元共缩聚技术制备聚联苯醚酮共聚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8085.X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忠文;马荣堂;曾祥斌;曹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40 | 分类号: | C08G65/4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景林;刘喜生 |
地址: | 5105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四元共 缩聚 技术 制备 联苯 共聚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四元共缩聚技术制备不同品 种含联苯醚结构的聚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正如我们此前申请并得到受理的中国发明专利200910067178.7所述,聚芳 醚酮类树脂国际上以英国Victrex公司为代表的合成技术属于二元均聚反应,我 们的前期研究也从这里开始并取得过相关专利(如中国专利ZL85105138.3等)。 不过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具有相同基本特性的聚合物也可通过A2、A2′、B2或 A2、B2、B2′这类三元共聚反应得到。我们此前所申请的专利如ZL200510017239.8 等均属于这类三元共聚,并已有多项得到授权。不过自09年起正如此前申请的 200910067178.7所述,开始采用A2、A2′、B2、B2′的四元共聚技术。上述四元 共聚专利的特征在于所采用的四种单体的分子结构中,所有芳环均为苯环。通过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只要将其中单体中的部份苯环改变为联苯环,如将 之一改变为都可以制备出结 构单元中含联苯醚结构的耐热等级更高的聚芳醚酮。从而完 成了本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聚合物的分子链中含有联苯醚结构 的聚芳醚酮类树脂的制备方法。
其要旨是在高温溶剂存在下,同时向体系中加入:
(1)对苯二酚
(2)联苯二酚
(3)4,4′-二氟二苯酮
(4)4,4′-二氟三苯二酮
四种单体和成盐剂碱金属碳酸盐,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控制下,就可以得到分 子链中含有下述结构单元的四元共聚物:
PEEK即A2B2,链段
PEDEK即A2′B2,链段
PEEKK即A2B2′,链段
PEDEKK即A2′B2′,链段
其缩聚反应的步骤是:在装有温度计、通氮气管和搅拌器的三口瓶中,先加 入高温有机溶剂(如二苯砜)后开始搅拌加热,待熔融后依次加入4,4′-二氟二 苯酮、4,4′-二氟三苯二酮、对苯二酚和联苯二酚,搅拌至全部溶解后,再向体 系中加入比对苯二酚和联苯二酚摩尔数之和过量1%~10%的碱金属碳酸盐,然 后在搅拌下继续升温至220~230℃,恒温20~40分钟完成第一步成盐反应, 再继续升温至250~260℃恒温20~40分钟完成第二步成盐反应,再升温至 300~320℃开始缩聚反应,在此阶段恒温3~4小时完成聚合反应;然后将上述 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倒入室温蒸馏水中冷却成条状固体,经粉碎后分别用 乙醇抽提去聚合物中的高温有机溶剂(如二苯砜),再用无离子水抽提去副产物 盐后,进行真空干燥即得到分子链中含有PEEK、PEDEK、PEEKK和PEDEKK 重复单元结构的四元共聚物。
在上述反应中,当对苯二酚与联苯二酚的摩尔数比大于99∶1,4,4′-二氟 二苯酮与4,4′-二氟三苯二酮的摩尔数比大于99∶1时,得到的四元共聚物的分 子链中,以结构I链段为主,其宏观物性与PEEK相当;其中,对苯二酚与4,4′ -二氟二苯酮的摩尔数相同,联苯二酚与4,4′-二氟三苯二酮的摩尔数相同;
在上述反应中,当联苯二酚与对苯二酚的摩尔数比大于99∶1,4,4′-二氟 二苯酮与4,4′-二氟三苯二酮的摩尔数比大于99∶1时,得到的四元共聚物的分 子链中,以结构II链段为主,其宏观物性与PEDEK相当;其中,联苯二酚与 4,4′-二氟二苯酮的摩尔数相同,对苯二酚与4,4′-二氟三苯二酮的摩尔数相同;
在上述反应中,当对苯二酚与联苯二酚的摩尔数比大于99∶1,4,4′-二氟 三苯二酮与4,4′-二氟二苯酮的摩尔数比大于99∶1时,得到的四元共聚物的分 子链中,以结构III链段为主,其宏观物性与PEEKK相当;其中,对苯二酚与 4,4′-二氟三苯二酮的摩尔数相同,联苯二酚与4,4′-二氟二苯酮的摩尔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0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