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控花针绞绕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8689.4 | 申请日: | 200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5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康;蔡小让;袁玉锁;马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机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16 | 分类号: | H01R43/16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 花针绞绕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麻花插针制作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控花针绞绕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连接相关信号密度增大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且机构元件越做越小,因此,对材料的选用、接插的结构形式、插针的形状以及对使用接触特性要求也越来越严,其接触件涂层的耐磨、防腐、导磁率、啮合力、分离力、耐电压值、绝缘电阻率和接触电阻率等参数都会影响电连接器的质量。
目前,柔性微矩形电连接器麻花插针的生产大部分以手工制作,其生产手段落后,技术性能及稳定性较差,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制造业的要求,更无法满足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中对电连接器制造业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调节螺距和绞绕线材直径,并自动完成花针绞制作业的数控花针绞绕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数控花针绞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绞线装置、整形模一、绕线装置、整形模二、图像获取观测装置、矫直装置、螺距牵引机构、收排线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矫直装置、螺距牵引机构和收排线装置上方用于控制整个工作过程的电控系统,所述绞线装置和绕线装置的前端一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绞线装置和绕线装置相连接的放线梭架一和放线梭架二,所述图像获取观测装置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整形模二和矫直装置连接。
所述绞线装置采用主轴公转一圈、放线轮同时也围绕主轴公转一圈而防线轮本身并不产生自转的周转轮系。
所述绕线装置采用差动轮系绕线法。
所述图像获取观测装置上设置有CCD影像传感器变倍单筒显微镜的取像放大系统及高线素的显示器,且所述图像获取观测装置还设置有调节绞绕速度的旋转式按钮。
所述螺距牵引机构上设置有螺距牵引轮,且所述螺距牵引轮通过伺服电机带动精密行星减速机来驱动,螺距的大小通过控制螺距牵引轮的转速来实现。
所述收排线装置为同轴收排线机构,且所述同轴收排线机构的驱动装置为步进电机带动的滚珠丝杠。
所述电控系统的界面上设置有参数输入和显示的触摸屏,且所述绞线装置、绕线装置和螺距牵引机构采用交流伺服电机控制器实现对电机的控制,所述收排线装置采用电位器或调压装置调整电机的额定力矩实现对电机的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绞制机构采用周转轮系,解决了主轴公转与放线轮自转的相对问题,使单根线不会顺向扭曲,且产生的绞扭力避免了绞线断开,保证了绞制的芯线质量;同时绕制机构采用差动轮系,且差动轮系上设有两个动力源,可随意改变旋扭速度与放线体的自转关系,解决绕线材料在绕线时随机退扭和反扭问题。
2、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绞制方法,能够调节螺距和绞绕线材直径,并实现了花针绞制的自动化作业。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绞线装置; 2-整形模一; 3-绕线装置;
4-1-放线梭架一; 4-2-放线梭架二; 5-整形模二;
6-图像获取观测装置;7-矫直装置; 8-螺距牵引机构;
9-收排线装置; 10-电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发明一种数控花针绞绕机,包括依次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绞线装置1、整形模一2、绕线装置3、整形模二5、图像获取观测装置6、矫直装置7、螺距牵引机构8、收排线装置9以及设置在所述矫直装置7、螺距牵引机构8和收排线装置9上方用于控制整个工作过程的电控系统10,所述绞线装置1和绕线装置3的前端一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绞线装置1和绕线装置3相连接的放线梭架一4-1和放线梭架二4-2,所述图像获取观测装置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整形模二5和矫直装置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机器有限公司,未经西北机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