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合成块体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20488.8 | 申请日: | 200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陆安慧;郝广平;李文翠;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C04B35/52;C04B35/624;C04B38/00 |
代理公司: | 大连八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26 | 代理人: | 高杰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合成 块体 分等级 孔道 结构 多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合成块体多孔炭的工艺,利用此工艺可合成各具特点 的多孔炭,其中包括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 多孔炭、富大孔有序含氮中孔炭及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磁性多孔炭。
背景技术
多孔炭是集纳米空间,超微粒子和表面性固体于一身的多孔性炭质材料, 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在诸多领域表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 前的合成工艺复杂,合成周期长,并且合成出的炭材料多为粉末状,实际应用 过程中存在分离、收集难等问题。因此亟需发展新合成工艺,以合成块体多孔 炭为目标,简化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制备工艺存在的合成时间长,能量消耗大,表面化学调控困难, 炭材料成型繁琐(常见的为粉末状),大孔相对较少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快 速合成块体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的方法。
本发明的原理是: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 一部分以两性化合物氨基酸(谷氨酸,谷酰胺酸,天冬酰胺酸,色氨酸或苯丙 氨酸)为催化剂,另一部分以碱性含氮有机物(咪唑类、有机胺类)为催化剂, 水为溶剂,其中催化剂引发并参与了酚醛缩聚反应,同时引入以共价键结合的 含氮官能团,具有类似化学活化的效果,缩聚产物炭化后可以得到孔道结构可 控、氮掺杂的多孔炭。
对于低密度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一部分在保留氨基酸特有 催化体系的同时,引入油酸作为软模板,催化剂参与并且加快了酚醛缩聚反应, 制得低密度的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另一部分以N-甲基咪唑作为 催化剂,同时引入油酸制得低密度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
对于低密度富大孔有序中孔炭,保留氨基酸特有催化体系,并用氨基酸调 节体系pH值,然后在弱酸或弱碱性(近中性)条件下以不同配比的乙醇水溶液 引入F127,根据反应模具形状得到各种成型(圆柱状、长方体状或片状)富大 孔有序中孔炭。
对于磁性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仍然保留氨基酸催化体系,引入金 属离子(Fe3+、Co2+或Ni2+)作为助催化剂,组成双催化体系,同时也由其引入 磁性,制备出具有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的磁性多孔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快速合成块体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的方法, 该方法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氨基酸或咪唑类化合物、有机胺为催化剂, 水或乙醇水溶液为溶剂,经溶胶凝胶过程,一步法快速合成含氮的分等级孔道 结构多孔炭、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富大孔有序含氮中孔炭及分 等级孔道结构含氮磁性多孔炭。
具体合成方法如下:
一、快速合成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
(1)配制浓度范围为0.1g/ml~1.5g/ml的间苯二酚水溶液;
(2)配制浓度为0.2g/ml~1.0g/ml的氨基酸溶液;
(3)室温下,将氨基酸溶液加入到间苯二酚水溶液中,搅拌10~60min, 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其中间苯二酚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为0.4∶1~4∶1;
(4)在搅拌条件下,按间苯二酚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1∶2.7的比例 将甲醛快速注入步骤(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溶液从无色透明瞬间转变为白色 聚合物块体;
(5)50℃干燥24h;
(6)炭化:用惰性气体保护,以1~3℃/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至400℃, 恒温50~120min,然后以1~5℃/min的升温速率由400℃升至炭化终温450~ 1200℃,恒温60~240min,炭化得到型态保持的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
其中,控制固含量为20%~45%,即控制溶液非挥发物质含量在20%-45%。
二、快速合成富大孔分等级孔道结构含氮多孔炭:
(1)配制浓度范围为0.1g/ml~1.5g/ml的间苯二酚水溶液;
(2)配制浓度为0.2g/ml~1.0g/ml的氨基酸溶液,或者浓度为7.4mg/ml~ 8.5mg/ml的有机胺溶液,或者浓度为9.5mg/ml~11.0mg/ml咪唑类化合物溶 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04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